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老道外曾是评剧“落子”的活动中心
  20世纪80年代道外区的松花江剧场、黑龙江省评剧院剧场。从1950年至1980年间,曾经上演300多个剧本的评剧,这里也是百年前戏园子的旧址。王焕堤/绘
  ▲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评剧院演出的现代评剧剧照。
  ▲1953年哈尔滨评剧院上演的评剧《白蛇传》轰动哈尔滨。
  □王 铁
  一说起评剧,人们自然会想到新凤霞、赵丽蓉等名角的精彩演技。评剧最早产生于河北唐山,其表演者被称为“落子”艺人。20世纪初传到哈尔滨傅家甸(现道外区),仅就这一点,至今这里的老戏迷仍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豪。
  百余年前,傅家甸曾是评剧“落子”的活动中心,那里名角云集,好戏连台,热闹非凡。那时傅家甸的中国人在闲暇时,大多浸染在中国民族戏曲的美妙享受中。
  壹
  “落子”活动中心转移到傅家甸
  观众就属“落子”园多
  20世纪初夏天松花江边的草地上,时常传来笛子、板胡的演奏声,其间还有高亢的唱腔,这是一支从河北唐山来的“落子”戏班,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评剧。为首的金菊花名叫杜芝意,这些艺人化了妆、着戏服,又以笛子、板胡伴奏,演唱的曲目浅而易懂,在场的人都能听懂,艺人的唱腔更接近东北民歌的说唱韵味,很快便得到民众的喜爱。
  到了1912年,奉天(现沈阳市)李子祥的共和班来哈尔滨,这个戏班子阵容整齐、戏活精湛,在傅家甸连演了《老妇开嗙》《王二姐思夫》等剧目,由此评剧这一表演形式被大家渐渐接受。
  1914年金菊花再度来到傅家甸唱戏,这一来,就在傅家甸唱了16年。她在哈尔滨收芙蓉花、金蓉花、红蓉花等艺人为徒,后来她们都成了傅家甸大戏园子的名角。
  到了1919年前后,“落子”的活动中心渐渐地由河北唐山转移到了哈尔滨傅家甸。到了晚上,傅家甸的辅和茶园、同乐茶园常常挤满了听“落子”的观众。名角孙洪魁率领张贵学、碧月珠、葡萄红等演员在哈尔滨还建立“落子”科班,邀请大师教艺人功夫。
  百余年前,傅家甸名气大的剧院有大舞台、新舞台、华乐舞台、第一舞台、中舞台、安乐茶园六家,专门演出“落子”戏的有庆丰茶园和同乐茶园两家。庆丰茶园每天收入三百余元,同乐茶园每天收入二百六七十元。这在当时已是不小的收入。除了大舞台和新舞台,观众就属“落子”园多。
  贰
  名家名角来哈献艺
  近百部剧目成戏剧史上奇观
  为什么当年“落子”戏从河北出关,经辽宁、吉林之后,在哈尔滨火了起来?这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傅家甸买卖人以河北滦州人、乐亭人居多,而那里恰恰是“落子”的发祥地;二是“落子”唱词易懂,白话较多,故事简单,老少皆宜,因此大受欢迎。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听听“落子”也是一种娱乐方式。“落子”的戏票白天场六毛,夜场一元,日、夜场均满座,戏园子几乎没有空闲的地方。可见在傅家甸生活的河北移民对“落子”拥有独特的兴趣,这种故乡的情怀,渐渐地也影响到这个地方的其他民众,由此,“落子”戏在傅家甸落地开花。
  1925年“落子”女演员兴起,唱得出名的是花莲舫,她继承了评剧名家明月珠等人的唱法,又揉进了河北梆子梅花调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傅家甸的老戏迷说,在这里戏唱得最响的是评剧皇后李金顺。1927年她带领元顺剧社再次来哈尔滨,戏迷一听,李金顺的唱腔变了,音色更美,吐字更清,唱得更有味。后来,她在唱腔中巧妙地揉进京韵大鼓、河北梆子,甚至东北民谣的韵味。在《王少安赶船》《杜十娘活捉孙安》等戏中表现得惟妙惟肖。器乐也增加二胡、笙等,只要有李金顺的场子,票价就涨,座位就满。远在大连的岐山评剧社的负责人,听说哈尔滨的评剧火了,专程让演员来哈尔滨向李金顺请教。大连百代唱片公司专程来哈尔滨为李金顺、花莲舫等灌制评剧唱片。
  当年,哈尔滨傅家甸的戏园子繁花似锦,评剧舞台上有芙蓉花、金灵芝、莜桂花、刘鸿霞、喜彩春等演员,他们的表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大口落子的艺术风格和演唱韵味。
  20世纪30年代初,“落子”戏的编剧和演员排演新剧《爱国娇》等,其宗旨为打倒帝国主义,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唤起哈尔滨民众的爱国之心,堪称“落子”戏别开生面的勇敢表达。更为可贵的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评剧艺术在哈尔滨的十年辉煌发展期,评剧艺人们在哈尔滨编写和首演的《杨三姐告状》《孟姜女》《独占花魁》《雪玉冰霜》等近百部久演不衰的剧目,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观。
  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评剧在哈再度辉煌
  1932年之前,评剧在哈尔滨风生水起,1932年之后,因日本侵略者侵占哈尔滨,使得评剧在哈尔滨一度衰落,大批评剧艺人被迫离开这里,在傅家甸热闹了十多年的评剧就此大不如前了。评剧的活动中心从那以后转移到奉天、天津和北京等地了。
  到了1948年,评剧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新评剧《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重新吸引了众多的戏迷。20世纪50年代,评剧名角喜彩苓、刘小楼等相继来到哈尔滨,排演了《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牛郎织女》等剧目,让哈尔滨的戏迷感觉焕然一新,“落子”在道外又红火起来。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省和哈尔滨的评剧艺术家将评剧艺术推向大众,并且向少年儿童推广,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热忱。《三个红领巾》《马兰花》《刘文学》等儿童评剧剧目,走进校园,唤起了他们对戏剧的喜爱之心。
  那个年代,评剧艺术得到观众的喜爱从上演的场次上能得到印证:当年评剧《红楼梦》上演100多场,《烈火丹心》上演200多场。
  肆  
  “落子”在哈唱响近百年
  成为哈尔滨人对评剧的美好记忆
  进入20世纪80年代,评剧艺术在哈尔滨仍有影响,其中《民警家的贼》连续上演130多场次,1981年该剧曾经参加全国现代戏剧汇演,龙江电影制片厂还将其改编成为电影故事片《她从雾中来》。
  评剧艺术作为中国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百年前,曾经在哈尔滨的道外落地生根,道外戏园子红红火火,普及了评剧艺术,达到了家喻户晓。后来,评剧名家喜彩苓、刘小楼主演的《白蛇传》剧目深受哈尔滨戏迷喜爱。再后来,黑龙江省评剧院吴素舫等名角相继上演了《葡萄与嫁妆》《花木兰》等300多部剧目,其中,1984年上演的评剧《泪美人》连续演出300多场。在那个年代,位于道外的哈尔滨评剧院、黑龙江省评剧院,每天晚上成为戏迷们的首选地,“落子”在哈尔滨唱响了上下近百年,成为哈尔滨人对评剧艺术的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
  王 铁 资深媒体人,热衷于城市建筑及文化历史研究,用文字、图片记录城市发展,在多家媒体刊发相关文章。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版面以怀旧情怀为主旋律,以厚重文化为基石,向读者讲述发生在上世纪的那些灰色与绚烂并存的哈尔滨陈年往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