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金剑啸 《大北新报画刊》 □李爽 本报记者 封娇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中国抗战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里的红色历史,值得每一个哈尔滨人去了解和感受。
人如其名 为革命笔锋如剑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五道街,有这样一座历史保护建筑——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在纪念馆二楼,陈列着革命烈士金剑啸的遗物,简单的餐盘、破旧的皮箱仿佛在讲述着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哈尔滨共产党人心怀家国的斗争历史。金剑啸,真名金承载,他通过小说、绘画、戏剧等形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牺牲时年仅26岁。他创作了大量革命文艺作品,为东北新文学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是东北革命文艺先驱者之一。
为了更深地了解金剑啸烈士的革命事迹,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党史纪念馆馆长马天龙。据马馆长介绍,金剑啸是满族人,1910年12月出生于沈阳市一个刻字工人家庭,3岁时全家搬到哈尔滨,1926年考入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学医。1929年秋,金剑啸中途退学,进入《晨光报》社,担任文艺副刊《江边》编辑。1930年夏,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一面学习绘画一面参加革命文艺宣传活动。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8月初,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被反动当局勒令解散,金剑啸决定回到哈尔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后,任命金剑啸为西区(道里区)区委宣传委员。根据杨靖宇的指示,金剑啸同罗烽一起以公证人事务所书记员的公开身份负责哈尔滨文艺界的反日会工作。他还团结萧军、萧红等人,组织左翼东北作家群,使哈尔滨的革命文艺工作蓬勃发展起来。
寻求真理 与敌人斗争到底
据马馆长介绍,“九一八事变”后,金剑啸全力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当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同志们劝他去关内避险,他坚决表示不能离开,要和敌人斗争到底。
1933年7月,金剑啸在伪满洲国政府机关报《大同报》副刊上创办“夜哨”文艺周刊,发表了许多揭露日伪黑暗统治的作品;1934年1月,地下党组织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创办“文艺”周刊,金剑啸用多篇作品唤醒着民众的爱国热忱;1934年12月,金剑啸进入日本人办的“大北新报画刊社”任编辑,用笔名巴来发表揭露反动统治的文章;1935年春,他和其他进步青年在哈尔滨道里四道街(今西四道街)创办了“哈尔滨口琴社”。1935年初冬,在中东铁路俱乐部(现在的哈铁文化宫)举行首次口琴音乐大会,通过《沈阳月》等曲目的演奏揭露着敌人的罪行。
视死如归 彰显革命正气
1935年5月,经满洲省委同意,由罗烽、白朗推荐,金剑啸去齐齐哈尔主编《黑龙江民报》副刊,创办了《芜田》副刊,又增辟了《艺文》周刊和《涟漪》旬刊。金剑啸的活动引起了日伪特务机关的注意,报社将他辞退。1936年4月,金剑啸重回哈尔滨并收购了《大北新报画刊》,担任主编。之后,他在《大北新报画刊》增设了副刊,以诗、文、照片和漫画等各种形式向读者介绍工农红军长征等消息。
1936年6月13日,日伪统治当局蓄谋已久的针对抗日爱国志士的大逮捕开始了。那天下午,金剑啸被闯进家门的三个日本便衣特务抓走,得知他就是“巴来”后,6月20日又把他押送到齐齐哈尔监狱地牢,严刑拷打。
1936年8月15日,在齐齐哈尔北门外刑场,金剑啸神态坦然,迈步走向为他裹尸用的草席,当看守人员向他端来送行饭时,他把馒头打落在地,拿起酒碗向日本宪兵少佐头上砸去,然后仰天大笑,慷慨赴死。
萧红听说金剑啸牺牲的消息后,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悼念诗《一粒土泥》。诗中写道:黑暗的牢笼,囚不住你对光明的追求;沉重的锁链,锁不住你对真理的思索。面对步步逼近的死神,你用剑一样锋利的笔,饱蘸凌然正气,书写着共产党人的执著、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