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报手机记者 宋永国 摄 □本报记者 王骁
北方的冬天,寒风朔雪、草木冰封,但是,兆麟公园的阳光房里池水轻漾、暖意融融。在此居住的老住户——一只鸳鸯、一只孔雀和初来乍到的乌鸦,以及偶尔来“会餐”的麻雀,享受着安稳又充满心机的小日子。
为情所伤的公鸳鸯
在阳光房里的公鸳鸯,因为是独翅,所以有个绰号叫“栽楞膀子”。虽然因伤不能与南迁的伙伴同闯江湖,但江湖上一直流传着它爱恨情仇的传说。
鸳鸯是候鸟,每年3月末至4月初,部分鸳鸯会陆续回到兆麟公园进行繁殖,10月末,成年鸳鸯带着当年出生的小鸳鸯南迁。“栽楞膀子”不能长途飞行,已经在哈过冬了5个年头。
那是2017年,由于“光棍”多,鸳鸯择偶期的竞争相当激烈。它在和经验丰富的大鸳鸯打架时,右边的翅膀受伤,从此就有了“栽楞膀子”这个称呼。鸳鸯粉们对它怜爱有加,为了让它也能追求到心爱的“姑娘”,还特意用老树桩给它修了个湖畔“别墅”。
每逢繁殖季,它总会跟在母鸳鸯身后等待机会。有一年,它与一只独脚母鸳鸯喜结连理,可几天后女伴不辞而别,鸳鸯湖里只剩下“栽楞膀子”落寞的身影。
常年照顾鸳鸯的志愿者小车告诉记者:“每年秋天,它目送兄弟姐妹们展翅南迁;每年春天,它在冰雪初融的湖面上等候姐妹兄弟们归来。等待的日子并不孤单,冬天生活在温暖的阳光房里,有孔雀和别的鸟陪伴,还有足够的食物。过几天,马家沟附近有一只被救助的鸳鸯会接过来,如果能和‘栽楞膀子’日久生情就太好了。”
麻雀邻居来串门
去年夏天一次台风,吹开了阳光房的门,一夜之间两百多只小麻雀躲进来避难。当它们发现这里食物充沛后,便时不时地来串个门。小车在阳光房的天棚上给它们留了个七厘米见方的“天窗”。近期,连下了几场大雪,小麻雀们觅食困难,偶尔来蹭蹭饭。
和“栽楞膀子”同住的孔雀已经是超过15年的老住户了,从小就在兆麟公园长大,和小鸳鸯、小麻雀互不相扰,直到阳光房里来了一只乌鸦。
会“人脸识别”的乌鸦
“卡夫卡”“啊!”“你又偷吃了吧?”“啊!”听到阳光房里那又憨又粗的回应声,就知道乌鸦“卡夫卡”又在耍奸卖萌了。
这只乌鸦是今年10月一位市民发现送来救助的。当时它还是一只雏鸟,羽毛都没长全,不会飞,只能在地上跳。短短一个月时间,这个又黑又聒噪的小家伙就长大了,迅速用它的“智商”碾压了阳光房内的鸟类,也让小车大吃一惊。
“我救助鸟这么多年,也见过不少种类的鸟了,最会哄人的竟然是只乌鸦。”小车说,“卡夫卡”这个名字是乌鸦自己选的,当时起了挺多名字,当喊它“卡夫卡”时,乌鸦就“啊”了一声。后来一叫“卡夫卡”,它就应声,粗声大气的叫声特别搞笑。才喂了三天,它就记住了小车,甚至能启用“人脸识别”精准定位。别人它都不搭理,但小车就算是换了衣服,戴了帽子和口罩,它都能认出来,如果离得远,听到小车说话声音,也会立刻飞到身旁。
“卡夫卡”的聪明劲儿都用在了吃上。吃过一次面包虫,它就记住了存放虫子的箱子。只要小车出现,它就先飞到箱盖儿上,示意“宝宝要吃虫虫”。“它就是个天生的‘小偷’,好奇心还特别强,阳光房里所有的盒子、口袋都要翻开看看里边到底装的是什么,甚至能打开水瓶自己喝水。”小车平时在衣服口袋里装点面包,“卡夫卡”就伺机去翻兜,被拒绝了,就用嘴巴脑袋蹭小车的胳膊,摇头晃尾、卖萌讨好。
“卡夫卡”虽然对小车百般撒娇,对待别的鸟可是两种“面孔”。初来乍到它就想称霸阳光房,当所有鸟一起用餐的时候,它吓唬孔雀、欺负鸳鸯、驱逐麻雀。孔雀最初也被这炭黑的陌生家伙唬住了,观察了几天,发现它除了大喊大叫也没什么能耐,于是狠啄了乌鸦一口。“卡夫卡”就此记住了这只蓝绿的大鸟不好惹,再也不敢挑衅孔雀。
几天前,小车想要试试能不能把它野外放飞,于是把它带到阳光房外,把门关上。“卡夫卡”却不肯走,一直在门口等着,直到小车开门,趁机又钻进阳光房,追着小车,亦步亦趋,而且坚决不再靠近门口,生怕把它赶出去。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王槐老师告诉记者,过去哈尔滨有很多乌鸦,后来数量变少,近几年又在逐渐恢复,但通常在农村或者林地,一般情况下它们不太喜欢接近人群。乌鸦是鸦科鸟类里面很聪明的一种,有很强的记忆力,也有一定的判断力。
看来阳光房里的“机智生活”,还要继续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