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李光耀留给哈尔滨的经典建筑

  20世纪50年代的哈尔滨工人文化宫。  
  图中标注的建筑为李光耀设计的“哈军工”一号楼。  

  20世纪50年代的防洪纪念塔和北方大厦。  
  哈尔滨友谊宫。  
  “哈军工”一号楼和二号楼、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哈尔滨友谊宫……这些建筑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历经六七十年来近现代建筑发展的洗礼,已成为哈尔滨、甚至全国的经典建筑,成为哈尔滨近现代城市建筑发展史的缩影。这些经典建筑的主要设计者就是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李光耀先生。
  □王 铁

  心怀技术救国的梦想
  考入哈工大学习建筑
  1992年3月至4月,笔者有幸几次采访李光耀先生,中等身材的他,眼镜后面的双眼散着智慧的光芒,讲起话来带着笑容。一说起哈尔滨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他如数家珍,几本厚厚的画册、一张张建筑照片都是李先生的珍藏。这里有李先生亲自踏查、亲手设计、精心绘制的一张张建筑图纸,现已成为一幢幢精美的建筑……
  1940年初冬,李光耀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当时哈尔滨已是一座精美博大的世界近代建筑博物馆,那些遍布在南岗、道里、道外和香坊多个街路上的巴洛克、古典、文艺复兴、新艺术运动、浪漫主义、中国古典等流派和风格的建筑星罗棋布,形成这座远东大城市的显著特征,并且被中外人士誉为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一时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艺术楷模。
  李光耀在哈工大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并利用假日几乎走遍哈尔滨的大街小巷,观察记录一幢幢欧式建筑和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这些建筑的设计师绝大多数是外国人,这一点深深地刺痛了他,但却给李光耀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发奋学习,研究各国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流派与学说、设计风格与建筑材料,能够涉猎的他都绝不放过。

  中山路上欧式建筑
  成为哈尔滨新地标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了,李光耀终于等到了自己所学才能得以实现的机会。几年后,哈尔滨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30岁的李光耀第一次大手笔地参与设计我国著名科研机构的大型建筑: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那是1950年初,在马家沟河南岸,正在建设我国第一幢大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至今,这一建筑仍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兽研的总部大楼。
  20世纪50年代初,在南岗区南通街南侧,热火朝天的工地连成了一大片,渐渐地形成了庞大的中国仿古代建筑群落,成为当年哈尔滨的最大建筑群落: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在当年中国大专院校建筑中也是首屈一指。1952年李光耀有幸参与了“哈军工”一号楼和二号楼的设计。几十年后李光耀说起这些,仍然感到十分震撼:50多幢中国仿古建筑,远远超过哈尔滨近现代城市建设以来建筑的总和,这所学校后来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当年李光耀因参与了如此壮观的中国仿古典建筑的设计,这段最为骄傲的工作经历,遂成为他年轻时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70年前的中山路,满街绿树成荫,路西侧是一片片低矮的平房。1950年后哈尔滨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这样庞大的人群,工作之余的业余生活十分枯燥。当时市领导决定要为全市工人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处高雅、舒适、实用的文化娱乐场所:哈尔滨工人文化宫,这个建筑应体现哈尔滨的城市整体建筑风格。很快,选址定在了中山路西侧、马家沟南岸。李光耀、胡逸民首先想到的是:此前哈尔滨的近代现代建筑大多是法国建筑风格,由俄罗斯建筑师所设计完成,建筑立面颜色以黄色为主基调。李光耀说,要设计出让外国人惊叹、中国人自豪的建筑。
  于是,工人文化宫剧场入口处古希腊科林斯巨形立柱托起美丽的山花,三角形高屋顶构成豪华、庄重的建筑入口,与建筑北侧银灰色的“洋葱头”圆屋顶遥相呼应。造型华贵、简洁、别致,沿中山路西侧形成了一组近200延长米的欧式建筑风格群组,远远望去,米黄色的建筑,成为中山路上最为华美的乐章。当年,哈尔滨各大工厂的工人们主动到工地义务劳动,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师自己设计,中国工人自己建造,我国城市欧洲风格剧场建筑的代表作。
 
  友谊宫防洪纪念塔等
  谱写建筑师的青春之歌
  如今,从哈尔滨松花江北岸向南岸遥望,即使现代建筑林立,一幢中国仿古建筑仍然会在幢幢建筑群落中显得鹤立鸡群。
  20世纪50年代初,大批苏联专家来到哈尔滨支援我国项目建设,国家和省市领导为这些专家和家属配备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最后确定在当时的道里警察街与高谊街交叉口,建设一处苏联专家接待处,这就是后来的哈尔滨友谊宫。
  1954年34岁的李光耀设计了这一建筑作品。这是一幢中国复古风格建筑,坐北朝南,1954年6月开始主楼建筑,主体为仿古的屋顶和屋檐,1956年全部竣工。这里集剧场、会议室、舞厅、餐厅、客房等为一体,当时是苏联专家工作、生活、休闲的场所。由此,友谊宫门前的道路更名为友谊路。此后多年,友谊宫还先后接待过中外著名乐团、剧团,举办过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演出,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外贵宾。
  1957年夏秋,哈尔滨市百万市民战胜了有记载以来松花江最大的一次洪水,当时市里决定要在松花江畔建设一座永久性的建筑物,纪念哈尔滨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时任市长吕其恩亲自负责。
  听到这一消息李光耀彻夜难眠,究竟设计一座怎样的建筑物?市长吕其恩的想法是:要充分体现哈尔滨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要与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相一致;要在松花江畔建设这一建筑物。
  李光耀按照市里的要求,将不同方案一次次送给吕其恩,经过一次次的专家审阅,最终李光耀与俄罗斯建筑设计师巴吉赤的设计方案被认可,李德大、王丽生、宋永春等建筑师也参与其中。防洪纪念塔为欧式风格建筑,塔高22.5米,整体建筑以塔基、主塔浮雕和独立雕塑组成,塔基由两层池塘组成,分别象征1932年和1957年松花江的洪水水位;两侧各有一幅哈尔滨人民庆祝抗洪胜利的雕塑;塔的顶端由3.5米高的雕塑组成,主塔下端的环形群雕展现各行各业哈尔滨人民英勇抗击洪水的生动形象。塔的主体周围是由高7米、20根古希腊科林斯立柱撑起的35米半圆式回廊,每根柱与柱的连接,烘托起防洪纪念塔的整体气魄。
  建成后的防洪纪念塔成为了中国纪念塔建筑的经典,更是哈尔滨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和地标。防洪纪念塔成为李光耀建筑设计生涯中最为难忘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北方大厦、花园村宾馆等不少重要建筑都留下了李光耀的心血。1976年李光耀作为黑龙江省的代表到北京,参与毛主席纪念堂总体方案的设计。
  20世纪80年代,李光耀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哈尔滨重点建筑物的建议,建议很快得到落实,哈尔滨三百多幢建筑相继挂上了一、二、三类保护建筑的标志。
  李光耀一生都在对建筑设计不懈地探索和追求着,哈尔滨一幢幢经他亲手设计的建筑,不仅仅体现了他对哈尔滨的无限热爱,也铸就了一代建筑大师的功勋,成为哈尔滨人对他的永恒记忆。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