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皮影雕刻师于九文
“秃尾巴老李”就出自他手

  于九文和他雕刻的皮影人物。   

 
  □本报记者 封娇 文/摄
  一把刻刀塑尽喜怒哀乐。60多年来,从轰动全国的经典龙江皮影戏《秃尾巴老李》,到久演不衰的《鹤与龟》《白蛇传》,皮影雕刻师于九文用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雕刻出的数千影人,书写着哈尔滨艺术家对龙江皮影的坚守与传承。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于九文带着他的皮影在大洋彼岸、塞纳河畔、富士山旁留下中华文化的足迹,还推陈出新地实现了古老皮影艺术与现代机器人的同台表演。如今,78岁的他想用一生收藏的皮影建一座博物馆,让更多人都能感受到皮影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迷人魅力。
  16岁拜师学皮影雕刻
  师兄弟中就他坚持了下来
  说起与皮影艺术的最初结缘,于九文表示其实那时就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1954年于九文随母亲来到哈尔滨,他还在上小学,没有固定住处,生活困难得连5元钱的学费都交不起。为了生计,1960年于九文和同学一起考进了黑龙江省皮影剧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团前身),因为在剧团当学徒不仅一个月有18元的工资拿,还有宿舍可以解决住宿问题。于九文说,到了剧团的头一夜,有点睡蒙了,半夜起来东摸一下西摸一下,被同宿舍的人打了两巴掌才醒过来,这才意识到自己终于有了住的地方。
  在黑龙江省皮影剧团,16岁的于九文拜老艺人韩明礼为师学习皮影雕刻。当时于九文有师兄弟8人,但是两年后,学习皮影雕刻的只剩下他一人。于九文说:“学雕刻就得学绘画,因为雕刻必须要有图样,还得学描线、着色等,很枯燥,也没什么补助,就靠着18块钱吃饭,那时跟剧团外出演出一天还有3毛钱的补助,师兄弟们都陆续转行了。”
  很快,从1964年开始,心灵手巧、学习刻苦的于九文便独当一面,一直到1991年退休,剧团所有剧目的皮影都是于九文雕刻制作完成的,而他这一刻就是60多年。
  数次带团出国演出
  推陈出新让机器人演皮影
  从最初的为了生计学习皮影雕刻,到爱上这门传统艺术,于九文在60多年的从艺生涯里始终不忘让更多人感受皮影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担任皮影团团长期间,他数次带团出国演出,在法国、韩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留下龙江皮影的足迹。他和皮影剧团的演员们在日本一演就是6年,还曾为日本影法师剧团雕刻了《盘丝洞》高1米、全套76只的影人。
  于九文的爱人栾秀芬也是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的皮影表演艺术家。1991年退休后,于九文与老伴一起和剧团的几位老同志组成了久闻皮影剧团。2019年,他带团去美国参加中华彩灯艺术节,五位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皮影艺术家,从北卡罗来纳州沿大西洋演出了四个半月,所到之处深受美国观众的喜爱。于九文说,在美国,《鹤与龟》《小羊过桥》这些龙江皮影戏大人和孩子都喜欢,每场演出结束,后台都挤满了欢呼雀跃、金发碧眼的孩子。
  除了将龙江皮影推广到全世界,于九文还推陈出新创作了荧光皮影,“我退休前写了个剧本叫《木兰从军》,特意在里面安排了一场龙在夜晚骑马打仗的戏。将皮影用荧光颜料着色,紫外线灯一照,舞台上就只看到皮影在动看不到穿着黑衣操纵皮影的演员,这让皮影的演出往前走了一大步,在同行中产生很大反响。”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皮影艺术的关注,于九文还将龙江皮影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机器人来表演皮影。于九文与哈尔滨文化小学合作,他教学生们制作皮影,计算机老师教学生用电脑程序控制机器人的手臂进行皮影表演。哈尔滨文化小学的机器人皮影戏连续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连获大奖。
  从娃娃抓起
  皮影艺术要代代传承
  皮影是于九文一生的挚爱,为了推广皮影艺术,这些年他在许多幼儿园和学校都创办了皮影剧团。于九文说,要想将皮影艺术传承下去,就得从娃娃抓起。怎样吸引更多孩子,让他们对皮影艺术产生兴趣,于九文想到了一个“速成”的办法。“原本制作皮影需要画线、雕刻等许多复杂的工艺和手法,为了更好地推广皮影,我用卡纸做模具,把这些模具拿给学校和幼儿园的孩子,让他们拿彩笔涂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把模具剪下来现场装订,一堂课就能做出一个皮影,孩子们很喜欢。”
  因为卡纸做的皮影容易损坏,于九文又研究了用塑料做皮影。于九文说,其实塑料皮影的制作成本和演出效果比用皮子制作的皮影要好,“皮子随天气的变化会有伸缩,有时就不平整了,这样在影幕后表演时就不那么实了。虽然叫皮影,我觉得也不一定非得用皮子来制作,塑料皮影就既经济又实惠。”于九文的塑料皮影一经推出大受欢迎,许多外省市都来订购。
  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班等专业院校,到幼儿园里的孩子、学校的小学生,于九文的皮影弟子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中有龙江皮影非遗传承人,也有大学生和研究生。2010年,他带着龙江皮影走进大学校园,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开办了龙江皮影工作室,一对一给大学生和研究生们授课。于九文说,他的初衷就是想在大学里培养一批皮影艺术的传承人,他的学生也都受益匪浅。学生张宏伟就是因为跟于九文学习了龙江皮影而被北京市教育局选中去了北京工作。于九文说:“多年后,张宏伟还专门到我家来谢师,说皮影艺术改变了他的一生。”
  筹建皮影博物馆
  让后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皮影艺术,于九文从退休后就一直在筹建皮影博物馆,“我收藏了上千件皮影,不仅有三四百年前的皮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图样、影人,还有国外的皮影。”
  于九文去北京潘家园淘过皮影、影卷,还专门去绥化满族乡向村民买过皮影。在于九文的家中,记者看到不仅满满的四个大柜子里放的都是皮影,家具间隙中也存放着各种皮影。于九文说:“虽然现在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外出演出了,但是我想用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收藏开一座皮影博物馆,将古老的传统艺术、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后人。”
  于九文说,像所有的传统艺术一样,皮影艺术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以前我们的很多演出一弄就是个大舞台,现在规模都不大了,这就是一种改革和创新。皮影艺术之所以能沿袭千年,就是因为它小巧灵活,到处演出很容易。皮影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是每一个皮影艺术工作者都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只有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运用文化的魅力让其更加喜闻乐见,才能真正为社会、为观众服务。”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