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我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成功
51岁心衰患者获“心”生,术后一周已能进行康复训练

 

患者与“人工心脏”体外电池包和控制器。

国产“人工心脏”。

本报讯(迟超 徐旭 记者 石晶 刘菊 文/摄)8月8日,由哈医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谢宝栋教授主刀,成功开展黑龙江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这一划时代的重大医疗技术的开展,成为黑龙江省终末期心脏疾病治疗的里程碑,标志着心衰治疗进入了“人工心脏”植入的新时代。
  李先生今年51岁,术前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扩张为正常人两倍多,心功能却不到正常人的1/3。近6年心功能每况愈下,到今年心脏衰竭已难以为继,在外院介入放置二尖瓣夹后也没有改善。入院后,还发生了两次心脏室颤,行电除颤抢救,且他肝肾功能明显受损,有严重心律失常。”谢宝栋教授告诉记者,当时李先生的生命处于油尽灯枯的临危状态,常规治疗无法取得任何效果,且有很高的猝死风险,符合心脏移植手术指征。但90余公斤的他体重偏大,病情危急,短时间根本找不到合适供体。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谢宝栋教授团队与李先生家属沟通,经过充分准备及征得患者同意后慎重决定为其植入左心室辅助系统,也就是俗称的“人工心脏”。
  手术于8月8日8时开始,经过谢宝栋教授团队和各学科的通力合作,黑龙江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左心室辅助系统,仅用4小时便顺利完成。术后当天,患者全麻清醒,术后第一天停用呼吸机。术后一周,李先生情况良好,肝肾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心输出量达到正常人上限,已能独立下床进行蹬车运动等康复锻炼。
  据谢宝栋教授介绍,心脏就是人体的“发动机”,终末期心衰意味着这个“发动机”耗损到无法维修,随时可能熄火。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衰疗效确切,但目前国内心脏供体极度缺乏,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无法获得心脏移植的机会,往往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且有部分患者不适合心脏移植,“人工心脏”注定是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替代选择。装上“人工心脏”,部分患者可以长久携带;还有部分患者可以把它作为心脏移植的桥接过渡;更有一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在“人工心脏”的帮助下恢复功能,进而撤除该装置。做为心室辅助装置的“人工心脏”是国际公认的心衰治疗手段,目前国际上的手术量已经超过心脏移植,有患者利用该装置存活12年之久。这次手术使用的“人工心脏”是国内唯一可用于长期替代的“人工心脏”,采用第三代离心泵技术,并首创液悬浮系统,具有高稳定性和耐久性,血栓形成和溶血的风险非常低。
  谢宝栋教授指出,黑龙江首例“人工心脏”植入的开展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全新希望,从此黑龙江有了自己的“人工心脏”团队,标志着哈医大一院具备了终末期心脏病的所有高水平治疗方式,心脏大血管外科诊疗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人工心脏”工作原理。

  啥是“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是一种使用机械或生物机械手段部分或完全替代自然心脏给人体供血的辅助装置,血液从左心室经入血管流入到“人工心脏”的血液泵内,通过血液泵内叶轮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将血液推出并经出血管流入到升主动脉,从而部分或完全替代左心室功能,辅助患者血液循环。它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或者过渡到心脏移植阶段,甚至作为永久性治疗,是延续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与有效手段。人工心脏技术是所有医疗器械中最具挑战性的技术之一,其研发能力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我们国家的高端医疗器械科技水平。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