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膈应人的“小咬”今年为啥这么多
专家:气温高雨水少、天敌减少,让有翅蚜虫“迁飞”时间被拉长

 
  本报讯(记者 王铁军)“今年‘小咬’咋这么多呢?还不怕人,就往你脸上糊!”近日,不少市民出门时都被一种小黑飞虫来了个“下马威”。有人抱怨:“这小东西不咬人但膈应人,头几天更多,乌央乌央地围着你转,甚至往眼睛和鼻孔里钻。”这种小黑虫到底是什么来头?

市民

今秋“小咬”闹城
  “花大姐”也少了
  9月26日上午,记者在和兴三道街临街商服看到,带有黄色装饰墙面的角落里,“小咬”扎堆挂在蛛网上,附近小区院内,许多黄色的健身器材上面也是爬满一片。还有网友发布视频,黄色汽车车身上厚厚一层“小咬”,一抓一大把,让人看了感觉密集恐惧症都要犯了。
  采访中,还有市民反映,今年秋天,“花大姐”也好像变少了。

专家

不是“小咬”是蚜虫
  降温后将彻底消失
  为什么今年秋天的“小咬”特别多,瓢虫却比较少呢?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昆虫学研究专家孙凡介绍,现在市区内大量出现的这种小黑飞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咬”,“小咬”指的是类似蚊蝇的蚋或蠓,会叮咬人、能传播疾病的吸血小昆虫。但这种小黑飞虫其实是一种有翅蚜虫,它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对农林作物来说是害虫,但不会咬人,也不传播疾病。
  蚜虫有“转主寄生”的习性,春夏季一般在草本植物上生活,比如一些农作物、花卉上面,等到了秋天,它们需要迁移到新的寄主木本植物上(比如树木等)进行产卵越冬。所以,每年到这个季节,人们就会感到小黑飞虫特别多,因为之前它们在植物上不容易被发现,现在都飞出来了,寻找适宜的地方进行越冬。一些生活在农田、果园里的蚜虫也开始“大迁飞”,纷纷抱团进城“猫冬”。
  专家说,现在进入蚜虫的繁殖旺季,这种有翅蚜虫繁殖速度特别快,其实每年数量都不小,而今年要比往年多很多,这跟气候和环境有很大关系。一是今年气温较高、雨水少,条件适合蚜虫生存和繁殖,其迁移时间被拉长。二是天敌减少,比如说蚜虫的主要天敌瓢虫,今年数量少,可能与施用农药有关。不过好消息是,蚜虫也“嘚瑟”不了多久了,“十一”长假过后,随着气温下降,蚜虫的迁飞过程就将彻底结束,到时也看不到影儿了。
  专家建议:别穿颜色鲜艳的衣服
  这种蚜虫对黄色、绿色非常敏感,出门时尽量别穿黄色等颜色鲜艳的衣服,戴好口罩,少去绿化带茂盛的地方。蚜虫对人身体无害,大家不用恐慌,但有过敏体质的人最好穿长袖衣物,在外面避免裸露皮肤。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