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萧红校友后人赠书萧红中学
《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画传》首场分享会在萧红中学举行

 
 
 

黑龙江省图书馆萧红文学馆执行馆长章海宁(左)与张郁廉次子孙宇立。

张郁廉和萧红1939年拍摄于重庆。

  □本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文/摄
  15日,《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画传》首场分享会在萧红中学举行。1928年至1931年,张郁廉曾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就读,如今,介绍她传奇故事的新书回到了故乡,回到了母校,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哈尔滨。
  张郁廉与女作家萧红是校友,此次,张郁廉的次子孙宇立从新加坡赶回哈尔滨,向萧红中学捐赠了120册母亲的画传和20册《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传奇》。这本《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画传》以画为主,由东方出版中心(上海)出版,王婉彬担任编绘。
  张郁廉
  是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
  张郁廉1914年出生在哈尔滨,两岁半的时候母亲病逝,她被一对俄国夫妇收养,后来养父母离婚,她又跟着养母瓦娃来到哈尔滨懒汉屯乡下。张郁廉读小学的时候,养母带着她到道里十六道街的东顺祥大院居住,在这个大院,她认识了一个叫孙桂云的女孩和孙桂云的哥哥孙桂籍。孙桂云与萧红同一年进入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曾参加首届全国运动会,一人夺得四枚金牌。在亚洲运动会上创造的100米200米短跑纪录10年无人打破,成为当时国内体坛的风云人物。
  张郁廉比孙桂云晚一年进入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她在校期间多是埋头读书,成绩优异。1931年夏,张郁廉初中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女子中学高中部,后受“九一八”事变学校停课的影响,她又到北平考入私立慕贞女子中学。高中毕业时,她被学校保送到燕京大学读书。她只读了三年大学,因全面抗战爆发而中断学业。那一年她到苏联塔斯社汉口分社工作,做了一名专业记者,并与塔斯社记者一道,奔赴中国的抗战前线,成为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用她的笔、她的相机,记录着抗战前线的见闻,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反法西斯的抗战中来,她也因此被日本人称为中国十大抗日女作家之一。
  在和平年代,张郁廉或许是一位普通的女性,但在全民抗日的大时代,她特殊的经历使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张郁廉跟随苏联著名记者卡尔曼转战中国抗日各个战场,从台儿庄战役到徐州撤退,从长沙城大火到黄河渡口。战场的硝烟,逃难百姓的哭声,空无一人的村庄,敌机空袭刺耳呼啸,无不刺痛着张郁廉的心,让她从一个小女子迅速成长为一位勇敢的战士。
  1989年
  张郁廉曾回到哈尔滨
  1942年10月,燕京大学在四川成都复课,张郁廉辞去工作,回到燕京大学完成了学业。1944年3月,已经30岁的张郁廉与青梅竹马的孙桂籍结为伉俪。1949年,张郁廉随家人去了台湾,在金融系统工作到退休。张郁廉曾拜师著名画家黄君璧学习国画,她的努力和天份,也让她成为台湾著名画家。2010年5月,张郁廉在美国辞世。
  孙宇立告诉记者,1989年母亲张郁廉曾回到哈尔滨,“松花江畔、十六道街的东顺祥大院、东省特别区女一中旧址,都让她流连忘返。因为这是她的根,是她与家人留下最美好记忆的地方。”
  分享会上
  介绍张郁廉传奇故事
  在分享会上,黑龙江省图书馆萧红文学馆执行馆长章海宁向萧红中学的学子们介绍了张郁廉的传奇故事,孙宇立讲述了他记忆中母亲的点点滴滴。萧红中学的学子们用饱满的热情诵读了新书中的动人的文字,并向孙宇立赠送了萧红中学的校徽和孩子们画的画,用鲜花向孙宇立表达对张郁廉的尊敬。
  萧红中学校长刘国权在分享会上向孙宇立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对萧红中学有张郁廉这样的校友感到骄傲和自豪。他希望萧红中学的学生像张郁廉那样努力学习,为建设我们伟大的国家而不懈努力。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