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平房区东安小区的苏式建筑风格住宅。
位于亚麻小区的苏式建筑风格住宅。
20世纪50年代位于道外区长春街上的筒子楼。
建筑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见证,并且成为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
20世纪50年代初,数百栋苏式住宅建筑在哈相继建成,居住在此的哈尔滨“大厂”工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好。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建筑仍有近百栋得以保留,并继续使用,由此形成了独具20世纪50年代风貌的哈尔滨历史文化街区。
□王铁
(上接8月2日8版)
伍
建造坚固
冬暖夏凉
哈尔滨地处东北寒冷地区,苏联专家在设计哈市的工人新村住宅时,首先强调保暖,要求从地基的基石到墙体厚度达到80厘米左右,俗称“三砖半”,以抵御冬季的严寒。到了夏季,厚厚的墙体还有足够的隔热功能,做到冬暖夏凉。
公共区域的楼梯、走廊、厨房、洗漱间、卫生间等均为水磨石地面;楼梯护栏为铁艺造型,实木扶手,也有砖混结构搭配水磨石扶手的;一些建筑二楼有飘窗,三楼有露台。这些都是苏式建筑风格住宅的标配,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几十万“大厂”工人的住宅样板,并成为他们现代生活的缩影。
难能可贵的是,经历了70多年的风霜雨雪,如今这些苏式建筑风格住宅,尽管已经显得十分老旧,但是仍然能够满足人们居住的基本需求。可见当年的建筑设计实用、用料精良、质量上乘。加之房产管理部门多年来不断地维护,让这些老住宅楼在保持居住功能的同时,又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
陆
整体造型趋同
立面装饰各异
20世纪50年代在许多大城市中,大规模建设苏式建筑风格住宅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城市发展过程中,最为鲜明的近现代工业记忆,最为生动的现代工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这些苏式住宅群功能一致,造型趋同,红砖墙体、坡形屋顶、长方形烟囱,房檐以白色线条勾勒出女儿墙造型,白色宽边拱形门窗,显得十分厚重、温暖、安全。也有的将墙体粉刷成暖色调的淡黄色,比如,南岗区和平路南北两侧的苏式建筑风格住宅群、平房区南厂东安家属区的住宅群,墙体均为淡黄色,给人以洁净温暖的感觉。这些苏式建筑风格住宅立面装饰各异,有的富有欧式浪漫色彩,有的端庄优雅,这些都真实反映出那个火红年代的鲜明特征。
当年建筑设计师巧妙地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其精致堪称一流,富有情调。亚麻厂苏式建筑风格住宅外立面造型端庄优雅,并将中西建筑元素相融合,以三层楼为主,二楼有飘窗,三楼有铁艺露台,是典型的欧式造型;道里区阳明街、河广街一带的苏式建筑风格住宅外立面造型优雅浪漫、富有动感,其主体立面的造型为尖顶式,尖顶下方由带有花篮与飘带的雕塑构成,庄重之中给人以浪漫的感觉,并排的三扇窗户配以拱形的雕花和精致的短柱台,这些都体现出建筑的整体美感;位于平房区东轻家属区的苏式建筑风格住宅主立面则更富有时代感,尖顶造型下的水泥装饰条,没有经过特别的粉饰,正中偏上处是一组环形雕塑:由祥云、龙、麦穗、齿轮、和平鸽围绕着一颗五角星,下方注有“1955”字样,生动地记录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柒
苏式住宅楼里
满是人间温暖
20世纪70年代,我曾经在苏式集体宿舍式的筒子楼里生活过。那时,年轻的干部、技术员、工程师、工人都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为了给他们安家,单位将这些青年集体宿舍改成家庭住宅。在原来的房间里安装了隔断,让一个屋变成里外两个屋。走廊里每家门口都新建了一个双炉眼灶台,用于烧水做饭。走廊有男女卫生间、洗漱间供大家使用,当年住上这种房子的人,无不幸福满满。
每天早上,大家要起早上厕所,要是不早点抢上卫生间的蹲位,就得排很久的队;早上在走廊的炉灶上做饭,要尽量轻手轻脚,以免影响他人休息;逢年过节各家做好吃的,邻居们都会在走廊相互交换一下自己的菜,尝尝各家的手艺;张家没有缝纫机,可以到李家借着用;谁家的自行车需要打气,没有气管子,公共卫生间有准备好的工具箱,供打气和修理自行车;谁家的孩子放学先回家,打开收音机听广播,马上就会吸引全楼道的孩子们都挤进他家蹭着听。那时候的生活,真的很温暖。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大批返城知青进工厂当工人。这些年轻人几乎都到了结婚的年龄,这下子,住宅楼就不够用了。怎么办?想来想去,只能在住宅楼顶往上接楼。现在的哈量住宅区的老楼都是三层后接成五层的,哈轴新区的老住宅楼也是由原来的三层接成了五层。
我曾在油坊街上的哈轴新区住过,每层四户。我家住的是二室一厨一卫,两家共同使用一厨一卫。邻居是哈轴老工人曹师傅,人很热情实在。关起门来两家人是一家,相互照应,增添了很多人间温暖。这个住宅小区原来有庭院、树木、花坛,门口有商店、卫生所。现在小区内棚厦交错,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令人叹息。
捌
见证城市工业发展
保留历史文化记忆
进入21世纪,省、市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尤其是加强了对城市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研究,并对工业文化历史遗迹进行抢救式保护,相关部门还制定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目录。
2012年哈市制定了《2012-2020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20世纪50年代苏式住宅建筑群中的哈尔滨亚麻厂住宅区、哈飞家属区、哈东安家属区的建筑与街区列入保护范围。2020年4月16日黑龙江省将上述三处历史文化街区列入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目录,这对今后哈市苏式住宅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在哈尔滨现存的20世纪50年代苏式住宅建筑群中,仍然有蕴含保护、开发、利用潜能的街区。比如平房区北厂东轻家属区、道里区阳明街与河广街区域的苏式住宅建筑群,这两处苏式住宅建筑群保留得相对完好,也应列入省、市文化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利用目录。同时,相关部门应注重收集留存下来的20世纪50年代苏式住宅建筑群的老物件、老照片,建立陈列馆。因为这些留存的工厂建筑和住宅建筑在哈市十分具有代表性,而且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所以,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现存的建筑,也是保留那个年代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工业记忆,见证共和国长子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中所作的贡献,更是哈市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完)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 铁 资深媒体人,热衷于城市建筑及文化历史研究,用文字、图片记录城市发展,在多家媒体刊发相关文章。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