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年轻时的父亲很时髦

  在1954年的一场篮球赛中,父亲和他的小伙伴们获得冠军。 
  □王铁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他曾经说过,上世纪50年代的哈尔滨就很时尚很前卫。
  前些天,一个晴朗的上午,阳光洒满母亲住的房间,我们一同翻阅家里的老影集,因为时间久远,好多照片已经泛黄了。有这样一张照片:八位穿着运动服的小伙子,各个满脸笑容,肩并着肩,手里举着篮球赛冠军的锦旗,浑身充满阳光,那种骄傲神态很是得意。
  看着一张张老照片,母亲说:“你爸工作上要强,生活上追求时尚,年轻时就知道赶潮流。”为什么这么说呢?透过这些老照片,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年轻时赶时髦的样子。
  篮球队员
  1923年父亲出生于山东禹城,年轻时闯关东到了哈尔滨,在道外一个买卖人家当学徒,后来成为哈市光华书店、三联书店的员工,再后来,在哈市新华书店工作到退休。
  20世纪50年代初,哈尔滨市的机关、厂矿业余体育活动特别活跃,特别是篮球运动,有一定规模的单位都会组建篮球队,每年各系统都会组织本系统所属单位进行篮球联赛,市总工会还会组织全市的篮球比赛。
  父亲所在的市新华书店篮球队的小伙子们,都是书店的干部和职员,共同的爱好让他们成为队友和伙伴。书店这支篮球队特点是小、快、灵,队员“个子”小不占优势,靠整体的战术,靠弹跳力,靠速度,靠越打越勇的士气。有一年比赛,他们从市里的文化系统打到教育系统,最终获得全市男篮冠军。就这事儿,父亲自豪了一辈子。
  猎手
  不少上了年纪的哈尔滨人都知道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剧中的男主人公在业余时间特别喜欢到郊外打猎,那时候被说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后来,流行全国的歌曲《太阳岛上》唱到:猎手们,忘不了心爱的猎枪,心爱的猎枪。可见,20世纪中期,在哈尔滨的男子汉中,确实有一批爱好打猎的年轻人,这也成为当年的一种流行时尚。
  父亲就是一个狩猎爱好者。他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攒足私房钱,终于拥有了一把自己心爱的猎枪。当年,猎手们也有朋友圈,父亲和林伯伯等几位朋友,经常约好星期六晚上出发,路远就乘火车,到郊外深山老林去打猎。到了星期天晚上,父亲回来了,每次我们都盼他能凯旋归来,如果父亲能打到山鸡、野兔、野鸭子等,那家人就会美美地大吃一顿,这在20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的时候,是何等的受欢迎。
  打猎,他们既锻炼了身体,又满足了个人爱好,更能好好地改善一下生活。在父亲70多岁时,还常常惦念他那把心爱的猎枪。
  渔翁
  工作中,父亲算盘打得又快又准,还经常在单位辅导大家。生活中,父亲心灵手巧,还会编织渔网。一到夏天,他常常在院里,坐在板凳上织鱼网,最后织成大抄网,再买来水衩,到松花江边打鱼。
  记得60多年前夏季的一个星期天,早上4时许,父亲叫醒我,带上渔具,用自行车驮着我,来到松花江边九站附近,又顺着江边堤坝向西骑行了一会儿。他叮嘱我不要乱走,自己穿好水衩,带上他的渔具下水了。一次、两次、三次……他不停地在江水中捞着。晨光中,我终于看到抄网里有鱼儿上下跳动,这是我最喜悦的一刻,也是父亲最为开心的一刻。
  那时,松花江里鱼多,在水边上捞,时常会有不小的收获。
  父亲还能做一桌好菜,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客人,父亲都会张罗着上灶。父亲最得意自己做的山东丸子和炖鱼。记得1966年的初夏,我的小舅从外地来哈尔滨。父亲知道后,特意请他和他的朋友来家,做了一桌菜,客人在屋里的正桌上用餐,我们几个孩子在阁楼上吃。至今,父亲扎着围裙、哼着小调做菜的情景,仿佛仍在眼前。
  抗洪模范
  哈尔滨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1958年10月1日落成,大家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哈尔滨人民1957年战胜松花江特大洪水而建造的。其实,早在这前一年,也就是1956年的夏天,哈尔滨已经经历了一场洪水袭击的考验。
  这一年,父亲33岁,他主动请战报名上堤坝抗洪。在堤坝上的一个多月,他扛沙包、打桩、推小车、挖土、装车,和数万哈尔滨人民一道战胜了洪水,为了表彰他在抗洪中的表现,哈尔滨市授予他二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父亲50多岁时,单位让他负责管理哈尔滨市郊区的图书发行工作,简单地说,就是根据郊区农村生产队和农户的要求送书下乡。
  年过半百的父亲,和年轻人一样驮着两三包书,送到民主、薛家、新农、新春、成高子,还常常从江南骑车过江,送到松浦、万宝等地,不论春夏秋冬,乐此不疲。对此,父亲说,如果没有自己年轻时打篮球的经历,如果没有在深山老林里打猎的经历,身体恐怕真吃不消。

  从20世纪40年代末,父亲就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哈尔滨,他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家人和亲朋。记得有一年他因病住院,终于可以出院回家了,一进家门,他跪倒在屋里的地上,亲吻着土地,嘴里念叨着:家好,还是家好,这是一个人对家和家人的不舍。
  生活中的父亲,追求着那个时代的时尚与潮流,在他的身影中,我仿佛看到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大气与阳光。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