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老建筑的历史由来

字数:2,427 2024年02月28日 紫丁香 哈尔滨记忆

  ▲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  
  ▲1907年8月的霍尔瓦特中学。  
  ▲1949年12月1日第一轰炸学校成立,授旗仪式在马家沟机场举行。  
  ▲20世纪30年代的老建筑。  
  哈外专的马家沟校址。  
  □郭淑媛 刘堃婷
  南岗区中山路西侧的一幢欧式建筑,记录了百余年来哈尔滨的历史变迁,从沙俄的一所中学,到我党我军领导的哈尔滨外国语学校;从人民空军的第一所轰炸机学校,到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展现了中国人民从屈辱到解放,以及该建筑从培养外国语人才的学校到培养人民空军军事现代化人才的摇篮的光辉历程。这栋建筑见证哈尔滨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又成为有志青年向往的军事院校。
  一
  老建筑原为俄侨学校
  毕业学生分布世界各地
  在南岗区中山路226号院内,矗立着一座既庄重大气、又高贵典雅的百年俄式老建筑。这座建筑始建于1906年,于1907年建成。哈尔滨市政府已将其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整栋建筑主体为三层,采用对称式布局,立面简洁有序,中轴上布置主入口。建筑楼体为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
  19世纪末,现在的中山路最初还只是香坊通向秦家岗(今南岗)的一条乡间小路。1897年8月当局在绥芬河举行了中东铁路开工典礼,1898年6月正式将中东铁路工程局设在香坊。由于修筑铁路的器材和筑路材料卸载在埠头(今道里)松花江边码头,需用马车往返拉运,从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到秦家岗再通过马家沟到香坊,这条路就成为必经之路。为此,中东铁路工程局对这条小路进行了拓宽铺垫,修建成了一条大街。通道大街(今中山路)街名由此而来,成为一条连接香坊、南岗、道里的城市中心交通要道。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许多俄侨纷纷涌入哈尔滨,并选择在这条大街的两侧及附近修建住宅。每处住宅都建有庭院,周围环绕着雅致的木栅栏,院内种满了丰富多彩的花卉和高大的乔木,为整条街赋予了独特的异国风情和迷人的景致。
  1906年,鉴于在哈俄侨人数不断增多,特别是通道大街及附近区域的俄侨住户相对集中,中东铁路工程局决定在这条街的中段筹建一所中学,校名以时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的名字命名。
  1907年8月28日,霍尔瓦特中学正式开学,成为当年由中东铁路工程局筹资建设的一所规模较大的俄侨学校。在当时,哈尔滨建有三层楼房而且建筑体量较大的建筑可谓凤毛麟角。学校鼎盛时期学生人数曾达700余人。学校开设有英文、绘画、雕塑、机器修理、汽车驾驶等专业技能课程,学制为两年。在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后来分布于世界各地。
  二
  1947年哈外专迁至此处
  刘亚楼亲自给学员讲课
  1925年至1928年间,中东铁路管理局教育部门整合了设立在哈尔滨的几所附属学校,成立了四所铁路中学。其中,将霍尔瓦特中学更名为苏联路员子弟第一中学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用武力强占中国东北,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1935年满铁接收中东铁路后,将苏联路员子弟第一中学校更名为日本花园寻常高等小学校,主要招收日籍学生。学校的后院开辟有附属农场花园。由于临街的街道较宽,还专门为学生修建了地下过街通道。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从培养俄语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办学的有利条件出发,决定把设立在延安的外国语学校迁至哈尔滨。1945年9月,由该校俄语系主任卢竞如、俄文教师赵洵(1956年任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率俄文系学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于1946年6月末到达哈尔滨。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建,11月7日延安外国语学校在哈正式复课,在秋林俱乐部举行了开学式。学校的校舍选在南岗西大直街163号大楼,校名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简称哈外专,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的刘亚楼兼任校长。后来,学校与司令部的非战斗人员一同迁到了后方城市佳木斯。
  1947年7月初,哈外专返回哈尔滨,校址仍在南岗西大直街163号。但由于学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当年10月中旬,学校将校址搬迁到了这座大楼中,为该校马家沟校址。大楼的南侧是外语学校教学楼,也叫翻译班;北侧是民主联军参谋训练队教学楼,也叫参谋班。刘亚楼经常亲自给参谋班学员讲课。
  三
  1949年人民空军在此办学
  培养众多空军杰出人才
  1949年1月,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归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领导。此时,在校生已达1500多人。其中,中国教师50余人,外籍教师100多人。3月,学校迁往今果戈里大街。之后,松江省立第三中学(现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前身)的临时校舍曾暂迁于此。
  从这座大楼里走出去的哈外专毕业生积极投入到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当中。当时部队系统的首席翻译几乎都是哈外专毕业的学生,甚至国务院和各部委的主要翻译也都来自哈外专。他们为解放战争和后来的抗美援朝,创建空军、海军、装甲兵,以及苏联援建的众多工程项目和新中国外交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新形势需要,中央军委决定由东北老航校分建出7所航空学校,从而更快更多地培养航空人才。1949年12月1日,以东北老航校一大队为基础,在哈尔滨成立了第一轰炸学校。同年12月20日,该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空学校,利用原有马家沟飞机场培养飞行员,并选定这栋建筑作为第一航空学校教学楼。首任校长刘善本、政委姚克祐。学校承担空勤和地勤教学任务,培养对象包括轰炸机空勤人员(飞行员、空中领航员、通讯员、射击员)和地勤人员(机械、特设、无线电、军械、照相、保伞)等23类专业人员。
  1976年6月1日,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航空学校。1986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飞行学院。2012年4月25日,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
  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老建筑,至今依然浑厚、端庄、大方。虽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但有幸的是,大楼主体和功能没有受到改变和破坏,为哈尔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早期哈埠外来文化的印记,留下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宝贵历史文化建筑遗产。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郭淑媛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课题资料采集和城市规划建筑历史研究专家组成员,档案研究馆员。
  刘堃婷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课题资料采集和城市规划建筑历史研究专家组秘书组成员,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