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12岁离开养父母家,一心寻找40多年前血亲 ■DNA比对,在哈市有一位高度匹配者
“我的父母亲人,你们在哪里?”

童年时的周双喜

寻亲的周双喜

  □本报记者 黄晏君
  “40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你们,你们知道吗?我的父母亲人!你们可知道我艰辛的寻亲之路?”近日,本报接到来自四川省绵阳市周双喜的求助电话,期望寻找到可能在哈尔滨的亲人。
  12岁离开养父母
  踏上寻亲之路
  周双喜不知道自己的确切年龄,只知道今年大概40多岁了。他告诉记者,大约40年前,从记事起就生活在河北沧州吴桥。“童年时在家受尽了委屈,几次想离家出走……后来,偶然听到姑姑和邻居家大人说起一些我的情况,我才隐约知道自己并非父母亲生,于是产生了寻找亲生父母的想法。但是,由于当时年龄太小,没法去寻找。”
  在周双喜碎片化的记忆中,童年是在痛苦中度过的。“养父母家有3个姐姐,我是最小的,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童年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快乐,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小学一年级就辍学了。”
  大约12岁的时候,周双喜无法忍受养父母的呵斥和打骂,扒火车离开了沧州养父母家,去了北京,后来又辗转去过郑州等地。“小小年纪,在外漂泊,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周双喜说,从那时起,找到亲生父母就成为心中的执念。
  不惑之年事业小成
  寻根执念挥之不去
  在北京、郑州等地漂泊生活了20多年后,2017年,周双喜到四川绵阳生活并开始创业。经过几年的打拼,他事业小有成就,成了家,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繁忙的工作之余,寻亲的愿望一直在心底悸动,“我的亲生父母、兄弟姐妹,你们在哪里?我的根、我的家乡在哪里?不知道你们过得好不好?”这些想法,就像一根钉子,牢牢钉在他的心里,总是扎在心头,挥之不去。
  “我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身世,想了解父母的现状,想回到家乡和他们相认。”抱着这样迫切的想法,2021年周双喜踏上了寻亲之路,在当地警方和社会各界帮助下,他先把家乡“锁定”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大百尺镇某个小村,几经查找最终失望而归。“但无论多难,我都会继续寻找,因为寻找亲人是支撑我40年来一直坚持下来的信念和动力。”
  DNA比对发现
  两位“零容差亲人”在黑龙江
  今年1月,周双喜在浙江金华市浦江县公安局采集了血样,经过DNA比对,发现全国各地有多人与他有基因关联。其中,在黑龙江有两位更是达到“39个点位零容差”,即高度匹配,很可能是他的亲人。这两人一位是在鸡西密山市,另一位就在哈尔滨市南岗区。
  周双喜希望通过本报和当地辖区的社区等单位,联系与居住在南岗区某小区的这位高度匹配的“亲人”相见,进而找到亲生父母。“我想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他们现在生活得好不好。我不会打扰亲人们的生活,如果父母生活需要我来照顾,我也会尽一个儿子的责任和义务。”
  1日15时30分许,记者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公安局相关工作负责人朱警官取得联系,朱警官说:“根据比对结果,周双喜与哈市南岗区某小区的一位1969年出生的男性居民基因是一致的,按年龄算,他们可能是兄弟、堂兄弟,也有可能是叔侄。”
  盼望与亲人团聚
  报父母生育之恩
  “40年来,我就像一叶浮萍,随风漂泊流浪,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每天担惊受怕。40年来,我独自承受着生活的艰难困苦,饱受没有亲人在身边的痛苦和煎熬。如今的我,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唯一的遗憾就是父母亲人不在身边。寻找双亲,不是为了他们的经济支持或物质帮助,也不是为了追究当初的是是非非,我只想在有生之年,看看自己出生的地方,看看自己的父母亲人,弥补从小缺失亲情的遗憾,回报父母的生育之恩。”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多年寻亲过程中,周双喜还加入了四川绵阳当地帮助被拐孩子寻找亲人的一个志愿者团队,工作之余,他每天都会认真地记录、梳理搜集到的每一条寻找亲人的线索。在帮助别人寻亲的同时,他也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如愿和父母相见……
  为了这次寻亲,周双喜已经准备、期待了40年。他希望父母亲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也希望父母亲人看到报道后与他联系,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在此,本报也希望市民和网友如有40年前曾被移送、抱养至河北沧州吴桥县一个男童的线索,请与周双喜联系,电话:15908230775,也可以直接与本报新闻热线取得联系:0451—84890110。
  本报对此事将持续关注。
  “新闻110”线索提供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