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民族融合、中西碰撞,流量超高的哈尔滨端午节以其特殊的模式“节界最嗨” 是冰城名片,也是以文化研习为核心的新文旅的绝佳载体
独特端午仅此城 天时地利狂欢节
  2009年瑞午前夜的松花江边。
  2014年端午前夜的中央大街。
  2009年端午节龙舟赛。
  □本报记者 鞠红梅
  踏青郊游不眠夜,龙舟竞渡御大江。盛世狂欢金不换,纵情端午嗨翻天。数哈尔滨的全城沸腾时刻,端午节必在其列。在一年之中夏之开端,呼朋唤友亲山近水,尽享自然尽情狂欢是哈尔滨端午节最重要的主题。
  千年的民族融合传承、百年的中西文化碰撞;在最美好的季节看最美好的山水,让哈尔滨端午节形成了独特历史传承、人群流量超高、全城狂欢的独特的节日模式。
  千年欢娱
  民族融合中西碰撞独特端午传承
  蒿艾飘香,娱乐宴饮。自金起,哈尔滨端午节已有千年历史。从金朝女真人、清朝满族人,到中东铁路修建来的欧洲人、闯关东来的汉族人,作为松花江名埠要镇,哈尔滨形成了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汇的特殊端午风俗。
  女真人在公元1163年始以端午为节,这个节日备受重视并得以发展,有驰马射柳、驰马击球、聚会宴饮等欢庆形式。女真人沿革至满族时期,在不断民族交融中,兴起端午节竞舟、食粽、插白艾等习俗。
  “哈尔滨的端午节自古就有边疆特色,加之近百年又融合西方露营文化,所以有了江畔野餐独特习俗。”中国民协冰雪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晓雨教授介绍,传统节日里的清明、端午等都是气候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重要节点,除清明等特殊节日外,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都是能承载人们快乐的节日,成为丰富人们美好生活的一个源泉。历史上的端午节一般是祭天后游玩娱乐、宴饮交流等,现在的很多节日淡化了祭祀的功能,主要就是以文化娱乐元素为主。作为传统节日,中华大地从有夏历时就有端午节。
  哈尔滨端午节自金朝起就具有边疆特色。中东铁路修建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哈尔滨端午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了,加入了西方露营的概念。端午节之际,在江畔野餐也是一个习俗,将西方的面包、红肠变成了哈尔滨人的“野餐标配”。闯关东文化传来后把金源文化既定形成的端午节又正统化了,哈尔滨端午节进行了二次融合。
  “哈尔滨人特别重视传统节日。”哈尔滨市城源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城史研究专家李荣焕说,哈尔滨人多是闯关东人的后代,以山东、河北人居多,而山东是孔子的故乡,特别重视传统节日。来哈尔滨的第一代闯关东人初到异地,喜欢利用节日的契机,亲友团聚,亲情浓郁,逐渐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家乡。第二代、第三代沿袭这个传统,重亲情、重节日,这也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天时地利
  入夏之端拥绿水青山狂欢以庆
  沸腾时莫要问胡不归,纵情踏青尽兴回。端午节,民间称其为“五月节”。哈尔滨人将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视作每年的三大重要节日,但端午节与团圆主题的春节和中秋节又不同。哈尔滨端午节从前一天下午就开始了,过节历经傍晚、夜、黎明、晨、日间……尽享夏初十二时辰。
  “哈尔滨端午狂欢也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李晓雨说,中原以南的地区进入端午就进入暑热期了,所以他们的端午节有防疫病和毒虫的习俗。哈尔滨进入端午节才正式进入夏季,自开春以来人们可以开始不用防护、没有顾忌地亲近自然,可以戏水,可以野餐,有青可踏,有蒿可采……一夜狂欢也不冷了,可以玩的项目也多了。从地理条件上讲,哈尔滨有以松花江为主的多条河流和众多湿地,同时广布山林和野地,给赛龙舟、踏青、自驾游、露营等节日活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这种天然的综合生态资源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的,这些都是形成哈尔滨端午模式的基础。
  仪式感拉满
  人流“冲顶”释放传统民俗节日魅力
  江上龙舟竞渡,岸边数十万人呐喊助威,缠上五彩绳系上荷包,水边踏青采艾蒿,买纸葫芦挂小扫帚,吃粽子撞鸡蛋……哈尔滨端午节因家家户户认认真真做好节日仪式,城市认真兴办节庆活动的仪式,超高人气特别“出圈”。
  “在新的历史时期,哈尔滨的端午节文化又经历了文化传承层面的自觉性提升。”李晓雨说,上世纪80年代起,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太阳岛夏日游园、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活动逐步兴起,哈尔滨的新活动、新“名片”也不断增多,给端午节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内涵。
  赛龙舟作为哈尔滨端午节最具仪式感的重要活动,起于1984年。哈尔滨市总工会在全市职工中选拔队伍参赛,从最初8只8人赛艇到1991年变成12条木制的22人龙舟,2008年至今是15艘玻璃钢制作的龙舟,每年15支队伍参赛。
  “在全国龙舟比赛中,我市龙舟赛是自然水域赛程最长的比赛,长达2000米。”据统计,每年端午,几十万市民沿江观看,呐喊助威。龙凤大船前导、龙舟点睛仪式,近年又增加了水上帆船、赛艇表演,大大丰富了端午龙舟赛内容。节日的松花江明媚壮美,活力四射。
  哈尔滨进入高端、开放的现代化都市新时代,哈尔滨人把端午节推向了高潮。端午前夜成为全民狂欢的不眠夜,每年的这天,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广场、松花江边人流量“冲顶”,气球、花环、荧光棒……快乐的大人、顽皮的孩子、牵手的情侣、结伴的朋友,幸福洋溢在脸上,笑语欢声享受盛世佳节。
  随着城市建设、生态发展,市民踏青可去之地越来越多,市区内的湿地公园、内河河畔都整治、新建出一片鸟语花香;十几年来周边湿地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呼兰河口湿地公园、金河湾湿地公园、道外民主湿地等能观景能烧烤能划船;周边的山、水库功能愈加完备,有林、有山、有水,能露营能游戏还能看星空,年轻人蜂拥而至。
  超高流量的全民狂欢背后,是现代城市安保的完备。每年市里的端午安保工作总指挥部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周到服务,除杜绝拥挤踩踏、水上安全等事故外,重点区域还有消防应急抢险车、救护车、重型吊车随时待命,成为实现全城狂欢的保障和最可信赖的后援。
  文化载体
  冰城端午满足游客“文化研习”诉求
  冬有冰天雪地,夏有绿水青山。李晓雨说:“哈尔滨传承端午文化的优势就在于‘绿水青山’,而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产业调整的方向也是绿色发展,这种契合将为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搭上时代的‘顺风车’。随着科技是生产力、文化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延伸,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所蕴含的优秀文化资源也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被激活成为产业资本,它可以与金融资本等有形资产优化融合,进而形成文旅等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核心竞争力。基于哈尔滨地区独特的端午文化传承及超高流量的群众热度,可以把它作为哈尔滨夏季旅游的一个启动点,同时与中俄博览会、哈夏音乐会、啤酒节等文化商业活动结合,打造哈尔滨夏季文旅产业的综合业态。”
  “未来文旅发展理念应以文化的研习和体验为核心诉求,传统文旅的吃住行、观景、购物等环节只是文化消费链条上的服务环节。哈尔滨地区的核心文化与产业平台作为吸引流量的主场地和区域高点,可以同时与城市周边以及省内各地方文化板块互补融合,进而形成文旅产业的纵深线路和最佳行程时段。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哈尔滨的龙头作用带动黑龙江全域文旅产业发展及其他资源的展示,同时也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李晓雨说。
  李晓雨说,在当前流量经济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哈尔滨冰雪文旅的火热“出圈”带来机遇,同时也蕴含更多变量。为了避免出现“昙花一现”的产业业态,我们要沉下心来梳理好文化传承与地域优势元素,讲好我们的故事,真正实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和源泉。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片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