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钟阿姨和83岁的母亲是一对欢喜母女。她们每次见面,用不了多久,母亲就会又怼又怨,或是“嫌弃”钟阿姨的各种习惯,或是挑剔钟阿姨为她做的这事那事。钟阿姨有时因无法忍受母亲那些“伤人”的话语而予以回击几句。久而久之,两人不见面想得慌,见了面却“烦得慌”。
一心尽孝
却遭“嫌弃”
钟阿姨家姊妹三个,她是老大,二妹在上海,三妹在济南。父亲去世后,母亲独居。钟阿姨一般一周过去看母亲一次,忙的时候两周过去一趟。但每次去,总会和母亲发生点不大不小的言语冲突。
这天上午,钟阿姨开着车,提着大包小包,气喘吁吁地赶到母亲家。一进门,就像献宝一样把各种零食、水果、点心摆在桌上,把鱼虾肉放进厨房,满心期待能赢得母亲的笑脸。然而,母亲却像受了惊吓一样大声吆喝:“你买这么多干嘛?不要不要……你快拿走吧。我哪儿吃得了啊。”虽说这样的语气钟阿姨从小到大早已习惯了,但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逛了两个多小时市场,又费劲巴拉地拎过来,不仅得不到母亲的一个夸赞,而且还要被她一顿数落、抱怨和挑剔,心里的委屈着实难掩。钟阿姨说:“母亲的性格就是这样,很少给予你‘肯定’,哪怕你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她。”
知道母亲秉性难改,钟阿姨便用理智告诉自己,甭管她说什么,自己该做什么就照常做什么。于是,系上围裙,一边炖肉,一边煮虾蒸鱼。两个小时后,把做好的丰盛午餐摆上了桌。母亲见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不满”:“你做这么多,我得吃到啥时候啊?做事不动脑子。”“我使劲儿压住心里的委屈和矛盾,但有时也有压不住的时候,我就怼她‘老二、老三离你远,你骂不着,就我离得近,整天挨你骂!’可我怼完母亲,心里有时也后悔。”钟阿姨无奈地说。
钟阿姨的母亲一个人生活,在饮食上常常凑合,营养很容易跟不上。让母亲去外面买,钟阿姨一方面不放心她自己出门,另一方面也不放心食品安全。钟阿姨每隔一两周就来给母亲做点好吃的,既是看望母亲,又能给母亲储备点有营养的食物,但母亲似乎不领情。钟阿姨说:“不过,到吃的时候,我看她的食量还不错。我也就放心了。这时的我,心情比刚开始平静了许多。不再寻求母亲的夸赞,只管做我该做的事,她那些抱怨我的话,其真实意思也是‘心疼’我,心疼我花钱,心疼我受累。只不过,她几十年的说话习惯改不了。那么我就在心里‘翻译’一下,翻译成她的真实想法吧。”经过一番自我安慰后,钟阿姨把剩余的炖肉冷藏或冷冻起来,并详细告知母亲,这才进屋休息。
上一代的相处模式
又相爱又“伤害”
这一次和母亲的不愉快,让钟阿姨想起了父亲在世时和母亲的相处模式:彼此相爱却又彼此“伤害”。父亲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母亲性格外向强势,善于表达,但却不是“爱的表达”,而是各种数落、抱怨、批评。母亲一方面操劳着整个家,含辛茹苦带大三个女儿;另一方面又边干活边数落孩子们不懂事,数落父亲不管这个家。钟阿姨说:“有一次,父亲下班刚回家,母亲就冲着父亲一顿埋怨,说因为父亲老实巴交,没赶上厂里分房之类的事。那时我还小,不懂他们说什么,总之就是父亲被母亲埋怨得一声不吭,全家人都不敢说话。那时的我们,嘴上不敢说什么,但心里都向着父亲,觉得他怪可怜的。”
有一次社区举办金婚夫妇庆祝活动,凡是报名且通过审核的夫妻,赞助商均有礼品相送。为了凑热闹,同时也想让父母好好纪念一下金婚,于是钟阿姨给父母报了名。活动中有一项内容是:夫妻双方要向对方大声表白“我爱你”。“结果我爸我妈硬是脸红脖子粗地憋了10分钟,谁也不好意思说出口,真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他们这代人就算是爱,也从来不会表达爱,反而常常是表达‘烦、厌、气’,仿佛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体现出‘爱’。”钟阿姨笑着说。
钟阿姨的二妹和三妹都嫁到了外地,她们都想离开本地,离开父母,越远越好。后来父亲去世后,三姐妹每到过年就回母亲家团聚。
钟阿姨说:“这几年聚得少了,她俩都有了第三代,开始帮着带孙辈,回来看望母亲的时间就不一定了。而我住得最近,也最是责无旁贷的。但对我而言,每次和母亲相处,必须忍受她‘伤人’的言语。不过,时间久了,似乎也习惯了。只是,我时常提醒自己,这种以‘伤人’的言语表达爱的方式,万万不能遗传给我的孩子。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必须消除母亲的言语伤害,不往心里去,同时还要忍住,不从自己口中说出回怼的话。”
“伤人”的言语
也有情绪价值
钟阿姨与母亲的互动,是很多家庭时常上演的一种独特的“爱的表达”:用“伤人”的言语包裹爱。虽然充满了言语上的冲突与挑剔,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深厚的母女情谊与彼此关怀。
钟阿姨的辛勤付出与母亲的“不领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不难发现,母亲那些看似伤人的话语背后,实则是对女儿深深的疼爱与担忧。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既反映了上一代人在情感上的含蓄与内敛,也揭示了家庭关系中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翻译成今天的网络流行语,就是不懂得情绪价值。
生活中,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明明为家庭、为子女付出了很多,但就是因为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而吃力不讨好,使得子女不愿靠近,不想回家。
庆幸的是,钟阿姨在理智上能接纳母亲,在行动上能关心母亲,也能意识到对下一代的引导“要从自己这一代掐断‘用伤人的言语表达爱’”。虽然“想到”距离“做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不也是一种幸福吗?□王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