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静 文/摄
曾经的上山下乡口号、锔过的水缸、漆皮略显斑驳的炕柜、泛黄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状……每一件物品都带着浓烈的时代气息。走进这里,你会误以为走进了拍知青故事的摄影棚。其实这是一座由个人兴办的博物馆,这座具有强烈个人色彩和时代标签的知青文化博物馆就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镇平安村。一个安静的农家小院向世人讲述着一段曾经轰轰烈烈的知青故事……
当年13岁的小知青
为知青们的青春圆梦
走进小院,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广阔天地炼红心 扎根农村志不移”“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标语。进入知青文化博物馆,小人书、奖状、粮票、煤油灯、老照片等各类物品摆满了400平方米的展馆。最有代入感的是一个大土炕,那是知青们当年睡觉、娱乐、学习的地方。墙上糊着旧报纸,旁边堆放着简陋的藤条箱和当时很高档的皮箱。知青的土炕上还有吉他、收音机、书籍、手电筒等当时农村少有的物件。旁边的小土炕则是当地老乡们的家,小炕连着灶台,旁边是水缸、簸箕等物件,老乡家的墙就是黄黄的本色,屋里显得有些灰暗。善良的老乡们心疼城里来的知青孩子,糊墙的报纸都可着知青们用,自己家里根本舍不得用。
知青文化博物馆的主人叫王怀信,今年64岁。别看他现在身板不错,当知青时,13周岁的王怀信身高只有1.5米,又瘦又小,靠着嘴硬坚称自己已经17岁,才当上了知青。王怀信说,根据当年政策,身体不好的姐姐得去当知青,家里人都很担心,姐姐因此总是哭。心疼姐姐的王怀信便来到了报名点,虚报年龄顶替了姐姐。1974年,王怀信来到肇东县胜利公社利民大队下乡,知青们拿他当小弟弟看,心疼他照顾他。老乡们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有啥好吃的都惦记给他留一口。在艰苦奋斗的劳动岁月中,王怀信与知青、与当地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做人做事啥时候都要埋头苦干乐观向上。
1978年,已经长成健壮小伙的王怀信当兵了,他流着眼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知青点。在之后数十年中,他养过猪、当过厨师、扛过啤酒、贩卖过服装……受过莫大的委屈,也有过人生的辉煌。靠着当知青时的信念,王怀信的日子越过越好,他对当年那段知青岁月也越来越怀念,于是便萌生了办知青文化博物馆的想法,让众多知青的青春梦有一个落脚的家园。
11年里9万余人次
走进知青文化博物馆
2013年7月25日,知青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了。为了这一天,王怀信带着家人和老知青们没日没夜地干了115天。向有关部门递交报告、考察、获得审批后,王怀信找到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吊棚顶、修理墙面、布置展台、铺设管线、搭土炕、四处奔波收集展品……他经常累得坐在地上都能睡着。
王怀信把自己下乡时的老物件都拿了出来,知青们也纷纷捐赠,这个送来一个背包,那个送来下乡时的皮箱。一位从杭州赶来的老知青献出了自己当年的水壶和主席像。还有知青送来了一盏煤油灯,上面有“毛泽东思想万岁”的字样,这在当年也是很少见的。为了丰富展品,王怀信跑遍了哈尔滨的旧物市场,四处淘弄知青时代的东西,每个看似普通的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知青故事。
开馆前20天,王怀信心里还有点打鼓:“就靠我们这些门外汉,博物馆能不能开起来?”开馆当天,300名老知青在博物馆欢聚,看着知青们在博物馆缅怀过去心潮起伏,王怀信的担心疲惫都消失了,再苦再累也值了。
如今,博物馆展出的展品约700件,从生活用品到生产工具,从书籍到信件,从奖状、奖章到小电器……完整地呈现了当年知青生活和精神面貌。11年的时间里,知青文化博物馆共接待了9万余人次参观,有本地的,也有从天津、上海、山东和香港等地远道赶来的老知青。黑大、哈工大、商大的学子们也来学习参观。
一件旧物就能引发
丰富的表情包
与其他博物馆观展时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知青文化博物馆里,参观者的情绪起伏都比较大,一件旧物引发丰富的表情反应在这里非常常见。很多人红着眼圈看展览,参观者有沉思的,有鼓掌大笑的,有激动得不停讲述当年故事的,还有人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只有当过知青的人才明白,这哭这笑的背后是当年难忘的青春。
展馆的黄墙上贴着一张大表格,这是一位老知青特意送来他珍藏的“社员劳动出勤公布表”。纸面虽然已经泛黄,但保存完好,内容非常完整。据王怀信介绍,这个表上记的是每人每天劳动得的工分,年底评先进都得靠工分说话,干得好的工分得的就多,上大学当兵都有机会。所以当时知青都特别看重工分。王怀信刚到知青点时,因为又瘦又小,是每天只能记7个工分的“半拉子”,其他知青和整劳力都记10个工分。王怀信不服输,苦干加巧干,掌握了各工种的门道,工分噌噌见长,后来他一年挣了3290个工分,在知青中力拔头筹。说起这段经历,王怀信的眼里闪着光,脸上带着骄傲的笑。
王怀信说:“现在每年都要往里搭钱,可我还是愿意把它办下去。知青文化博物馆是给当年的青春圆梦,也是我们这些老战友的精神家园。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那段历史,了解我们当年的奋斗与追求,希望更多年轻人来看看父辈曾经怎样战斗、生活,也希望知青们当年埋头苦干、乐观向上的精神能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