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用观点和情感撰写影评让文字溢满温度

 
  ▲吴学明老师在讲课。  
  8月3日,在一场充满热情与知识火花的系列课程后,一场关于写作艺术的学术盛宴在工人文化宫影视城圆满落幕。本次课程由影视评论家吴学明老师主讲,他是一位在文字创作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导师,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写作八大要素的精彩讲座。
  课程中,吴老师不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写作的精髓,还分享了如何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技巧的运用,创作出既富有内涵又引人入胜的文字作品。他强调,优秀的文字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审美,更能激发创作灵感,让学员们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指出,影评人不仅要懂得欣赏电影的艺术魅力,更应掌握如何通过文字,传达个人的观点和情感,使文章充满深度与温度。
  授课期间,工人文化宫选取了《抓娃娃》等多部电影作为学员写作实践,部分优秀影评作品节选如下。

“荒诞中的真实,爆笑后的反思
  □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影评员 王晓飞
  《抓娃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笑,也让每个人围绕如何教育子女这一话题陷入深深的思索。
  喜剧优势贯穿始终。电影充分利用了荒诞这一喜剧的特色,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开放式结局蕴含深意。影片的结局处理的恰到好处,主创团队并没有设计一个考上清北的大团圆式结局,马继业以700多的高分去了体育大学,体现了父母对儿子选择的尊重。马继业在长跑赛上俯身捡瓶子,父母付之一笑的设计,说明马成钢已经不在乎比赛的成败得失。其实马继业能考取高分,已经说明马成钢的励志教育是成功的;马继业热爱长跑,说明他已经成长为了一名坚强、勇敢、无惧困难的少年。较比当年姥姥、姥爷溺爱下的小胖墩,马成钢“穷养”的决定是否正确,我想每名观众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现实与梦想间找平衡
  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影评员 刘天雪
  影片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富人家庭与平民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差异,引人深思。父母单方面的“我为你好”,最终成为孩子承受不住的精神负担。马成钢一家四口的经历,也在告诉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何为教育,何为父母,何为孩子。我想父母对孩子真正的负责,陪伴是标配,共情是高配,尊重是顶配。教育路上,父母应正确指引好方向,但也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如此,才能托举他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愿我们乘着成才教育的风成长,逆风而起也能奔赴山海。
  《抓娃娃》电影深刻的主题内涵,提供了一次反思家庭教育和成长问题的机会,让人们在笑声中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和生活的智慧。


  “爱与放手的思考
  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影评员 赵红艳
  本以为这只是一部单纯的搞笑片,却未曾想在观影过程中,我经历了又哭又笑的情感起伏。笑,源于沈腾和马丽那登峰造极的幽默喜剧表演,这是他们最为擅长的领域,也让他们成为中国喜剧界难得的璀璨之星;哭,被影片中的真情实感所触动,哭,更是因为影片所揭示的中国现实问题——为人父母,究竟该如何去爱孩子,什么才是最大的爱?
  《抓娃娃》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和演员们精彩的演绎,为我们展现了这一深刻的主题,令人深思,也让人感动。影片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影片促使人们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孩子“穷养”还是“富养”
  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影评员 于秀红
  这部电影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陷入了深入的思考,孩子是应该“穷养”,还是“富养”?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心智成长。父母指引好方向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天空。


  “以爱之名寻觅自由之翼
  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影评员 陶雪莹
  没有学区房的困境,也没有狼爸虎妈的高压教育,电影《抓娃娃》用其反传统的黑色幽默,聚焦当下最为热议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从“中式父母”视角切入,以“爱”之名缔造出西虹市宇宙的“楚门世界”。这种父母与其手中“提线木偶”的极限“拉扯”,引人深思。
  马成钢眼中的“楚门世界”是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乌托邦:大杂院里,可以随意借书看的书店;看似香茹的海参;睡觉的时候“扰民”的音乐是钢琴曲;常年瘫痪在床的奶奶是教育专家;邻居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高手……众人潜移默化地把知识和兴趣爱好灌输到孩子的脑袋里。在马继业成长的过程里,家庭氛围和谐,父母常伴左右。专业的“教育护航团队”随时关注他成长中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当老师反映马继业英语口语不好时,“奶奶”会立刻安排外国人“偶遇”陪练口语;当马继业没有受到诱惑,关上了收银台的抽屉时,满满一屋子人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这种“爱与陪伴”充满“楚门世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家长深思的问题。或许不同环境的家庭、不同认知的父母、不同性格的孩子会给出不尽相同的答案。是以爱为名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操控与束缚?还是彻底放手让孩子享受自由人生?有人说:父母的陪伴是标配,能与孩子共情是高配,尊重孩子的意愿是顶配。那么可否,以爱为基石,以尊重为前提,用心去理解孩子、陪伴孩子、帮助他们绘制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爱与自由的人生轨迹。
  以爱之名?还是自由人生?亦或者:以爱之名,寻觅自由之翼!


  “中式教育的“双向奔赴”
  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影评员 张雪
  电影《抓娃娃》单纯从一部喜剧片角度来讲,是十分成功的。故事讲的是富爸爸沈腾把“大号”练废了,和二婚老婆马丽穷养了一个“小号”,为了让这个小儿子考上清北、继承家业,二人不惜雇佣群演共同为其打造一个贫困主题乐园。这无疑是部轻松搞笑的喜剧,沈腾和马丽的演绎也为电影增色不少,但好的喜剧往往不只是喜剧,这部“鸡娃”电影是近年来我看过的电影中对中式教育嘲讽最狠的一部。
  但哪怕把装穷这个核心完全去掉,于整个故事内核来讲也完全不受影响,因为抛去一切外壳,这就是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但带入不同角色却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站在父亲的角度,也许他会觉得自己的教育很成功。马继业成长为懂事、孝顺、成绩好、人品好的好青年,而且成熟勇敢,珍惜亲情。这些金子般的品德,无关贫富,每一条都是有钱也买不来的。而且父亲在教育孩子上,确实是有战略眼光,很多事情的处置都颇具深意,却唯独没有考虑过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这十几年的人生,俨然是被一手操控的。不止是被严密地控制,连所有接触的人和事都由父母全权决定和安排,甚至连他从小就照顾亲近的奶奶也只是一个专业的“教育家”假扮的,这其中的恐怖程度可见一斑。
  不知多少中国的父母都是这样以放弃属于自己的人生为代价,只是希望能够改变孩子的人生。“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这就是中式教育的怪圈儿,父母累,孩子也累,但谁又都跳不出这个怪圈儿。一切为了清北,一切为了考试,为了自家孩子将来能够在社会立足,不被别人家的孩子卷下去,从而强行改变他本来的样子,塑造一个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样子。
  同时,电影中还有一条暗线,就是马家那个“不出息”的大儿子,一个“不成功”“不争气”的孩子,却也拥有他自己独特的、珍贵的品质,他同样可以活出自己的成功,同样可以挑战少有人能完成的壮举。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视角都不同,所以中式教育方式的对错从来都不是容易评价的。但正因如此,家长和子女更该尝试“双向奔赴”,打破固有的格式,家庭教育不该只看成绩,“家”还是港湾,是心灵温暖的归处。就如同影片中那个破破烂烂的家,色调温暖,仿佛永远沐浴在阳光下。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