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近代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字数:2,626 2024年09月18日 副刊
  中东铁路时期的哈尔滨火车站。
  50年代初期哈尔滨兆麟公园。
  □王清海
  上个冬季哈尔滨冰雪旅游爆火,国内外众多游客蜂拥而至,哈尔滨成为旅游新晋网红打卡地。
  近代历史上的哈尔滨,作为欧亚大陆桥枢纽城市,旅游业兴起比较早,是我国知名的旅游城市,但由于外来侵略和殖民统治,哈尔滨旅游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
  中东铁路通车
  推动哈尔滨旅游业兴起
  百余年前,沙俄为实现侵略中国东北的野心,在修筑中东铁路的同时,大力开发铁路枢纽站哈尔滨。1898年中东铁路全面开工后,中东铁路当局在市政建设中,优先发展一些与哈尔滨旅游有关的设施。比如,1902年修建了铁路旅馆,这是哈尔滨第一家较为高级的现代旅馆;同年,道里商务俱乐部建成。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公共设施相继建成,有了希尔科夫剧场、滑稽剧场等。1903年中东铁路俱乐部开工建设,同年,还举办了赛马会。1906年开始建设公立公园(今兆麟公园),此后陆续修建了花园街花园、松花江街小花园等。也是这一年,大型购物场所莫斯科商场建成。两年后,驰名中外的购物中心秋林公司新店建成营业。这一方面是沙俄在哈尔滨实施侵略扩张的铁证,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旅游相关公共设施的完善,加之哈尔滨特有的人文、自然风光,中外旅游者被吸引光顾,推动了近代哈尔滨旅游业兴起。
  国内的一些游客开始光顾哈尔滨。当时中国旅游学者单士厘以外交使节夫人身份,于1903年赴俄旅行时来到哈尔滨。在她所著《癸卯旅行记》一书中,对哈尔滨市貌多有描述。她不仅旅游观光,还以爱国之心惊叹外国列强在哈尔滨肆意横行,并予以痛斥:“此著名之松花江、嫩江间流域千里膏腴”“今慨以赠俄”“安得不令他人哂乎?”
  其他国家的游客也来哈旅游观光。1911年暹罗(泰国)亲王偕王妃去欧洲,途中就曾在哈尔滨逗留游览。同年,住在哈尔滨的俄国侨民班克拉托夫由哈尔滨出发,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历时两年十八天后返回哈尔滨,成为当时轰动中外的新闻。
  20世纪初,到哈尔滨的国际游客皆为非组织的个体旅游者,多是达官富商等,普通百姓极少。国内游客更少,仅限东北、山东、河北的少数旅行者。在旅游市场方面,哈尔滨也没有从事旅游的企业,中东铁路下属机构虽曾设有关活动,但所参与的也仅限于与铁路客运相关的项目。
  二
  哈尔滨旅游业形成初期
  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1912年后,哈尔滨国际旅游活动开始呈现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与旅游相关的设施进一步完善。1912年2月中东铁路管理局与欧洲一家最大的旅游企业签订了全球客票联运合同,大大方便了欧美游客。1913年中东铁路经南满铁路与京奉铁路开始联运,进一步方便了关内到哈尔滨的旅行者。
  在近郊旅游方面,每年暑期,中东铁路都向近郊二层甸子(今玉泉镇)风景区增发避暑野游列车,当日往返,使 哈尔滨开始有了真正旅游意义上近郊旅游。
  彼时,市内旅游设施也在增加,1913年法籍犹太人修建的马迭尔旅馆对外营业;1919年华人资本在道外兴建新世界旅馆。这两家具有综合服务设施的旅馆开业,标志着哈尔滨近代旅游服务业的开始。同时,哈尔滨的市内公园、街心花园已增至30余处,初步形成了城市园林格局。
  到哈尔滨旅游者也日渐增多,但仍仅限国内外的达官贵人、巨商富贾、名人学者,以及富有家庭的青年学生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一些有革命思想的中国人向苏俄学习,他们经哈尔滨去苏俄,并在哈尔滨旅游。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就曾到过哈尔滨。
  这一时期,普通平民因事到哈或经哈逗留,也进行了一些观赏活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名流,像胡适、赵君豪、朱自清、季羡林、陈学昭等都到过哈尔滨,或经哈尔滨去欧洲国家。一些外国名人也到过哈尔滨旅游,其中更多的是各国政客,或所谓的社会活动家,他们抱着不同的政治目的,频繁到哈尔滨活动,这些人的观光游览活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个时期哈尔滨旅游业的另一特点是由国外旅游机构组织的旅行团、观光团逐渐增多,后来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一度停顿。
  自1921年起,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出于觊觎中国东北的野心,几乎每年都组织日本旅行团到哈尔滨观光。除众多的教育界团体外,还有日本政界、经济界,如兴业银行考察团、日本众议院视察团,甚至还有日本军方的参谋旅行团。
  20世纪20年代初期,尽管国内外旅游者逐年增多,但由于哈尔滨一直没有本地旅游机构,因此旅游市场仍处于自发状态。日本方面为了主导这一市场,1926年日本国际观光局开始在哈尔滨南满铁道事务所内设立分局,随后又成立了日本观光向导社。至此,哈尔滨出现了日资创办的旅游观光机构,使得彼时哈尔滨的旅游业从形成初期起,就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三
  日伪统治
  对哈尔滨旅游业打击尤甚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后,将侵略魔爪迅速伸向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各个行业均进行掠夺性的统治,旅游业也不例外。所有旅游机构均由日本人出资兴办,或系日本国内旅游企业在哈尔滨的分支机构。华人资本只涉及餐饮、小旅店、部分市内交通等少数行业,且不占主导地位。
  日伪当局为了完全控制旅游业,成立了观光协会,以统领与旅游有关的各行业。在垄断旅游业的同时,还千方百计掠夺哈尔滨周围的旅游资源。早期,除兴办餐饮业、旅馆业、娱乐业外,还由铁路部门在旅游旺季增开远郊、近郊游览列车、避暑列车等。各旅游观光机构采用各种手段组织市民组团赴境外旅行,但一般市民仍极少,仅是家庭生活优裕的学生被组织去东北各地或日本旅游。日本当局为了鼓励日本民众向东北移民,便宣传他们取得的所谓成功,大力组织日本各界旅行团到哈尔滨旅游。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作为殖民地的东北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对旅游业的打击尤甚。至日本投降前夕,在日伪统治下,哈尔滨旅游业几乎全部歇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除官方旅游外,民间旅游基本没有开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随着港澳地区来访、国内各地交流,哈尔滨陆续有了外地和民间来哈的旅游团体和个人,但人数并不多。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特别是哈尔滨冰雪旅游登上舞台后,哈尔滨旅游业才开始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扩大和兴旺起来。
  作者简介
  王清海 哈市供销社退休干部、哈市文史馆员、哈市旅游产业专家顾问组成员。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5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