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虚假人设,擦边大牌无底线带货,为博流量编造剧情

直播间“便宜高奢”实为山寨“李鬼”

字数:2,695 2024年11月09日 时事

  “澳门COCO姐”售卖打火机擦边奢侈品牌“Gucci”。
  有直播间里出现的矛盾“演绎”画面。
  记者调查发现,为博取流量,直播间不乏主播“假想敌”式演绎以及刻意营造冲突对抗氛围,并上演“拳脚相加”戏码。主播讲述着被老公背叛并把其货清仓的故事,其间不停地穿插介绍商品卖货;“富婆”带货“便宜高奢”,只是直播带货火热下的一个“隐秘角落”。实际上,网络直播领域充斥着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无底线带货营销,诱导网民购买低质伪劣商品。
  打造“富婆”人设
  “便宜高奢”实为山寨“李鬼”
  自称“澳门COCO姐”的直播间里,从不缺少“财大气粗”氛围。在“爱马仕配色”装潢的陪衬下,她也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开播不为卖货,只为拿点小钱出来跟“家人们”玩一玩。记者注意到,“澳门COCO姐”往往一边高喊“大牌”,一边抛出8.8元两条的虫草内裤,这种极大的反差让不少买家“上头”。而其所销售的低价商品则会擦边奢侈品牌,实为山寨“李鬼”。
  记者多日跟踪直播间发现,“澳门COCO姐”常以“江湖大姐”“富婆”人设出现在直播间,直播带货时还有主播担任助手角色,负责配合“澳门COCO姐”营造出热闹气氛。为了与人设贴合,“澳门COCO姐”的直播间被打造成品牌专柜风格,并搭配“爱马仕橙”配色。记者采访直播带货行业资深人士了解到,同款直播间在业内被称为“仿大牌直播间”,有专业直播带货间租赁,类似场景直播间一个月租金为5000元至8000元。
  记者调查发现,“澳门COCO姐”在带货时往往通过“大牌”“多金”点燃直播间热情,此后抛出极低的价格,制造反差感吸引买家下单。在直播中,售价19.9元的打火机擦边奢侈品牌Gucci(古驰)。“哪个男人不爱酷奇(音)”“大牌打火机就是不一样”“酷奇整个机身都是黄铜,大牌钢印带防伪”。记者看到,这款打火机名为“Guci”,不少消费者在直播间评论区表示疑惑:“这是不是少个字母”。
  拿着同样的剧本
  擦边大牌带货模式正被复制
  记者调查发现,“澳门COCO姐”的模式正在被复制,其中,“豪情四姐”拿着同样的“富婆”剧本,给“家人们”所谓谋福利。直播间中,“豪情四姐”佩戴首饰显得珠光宝气,对网友说着:“一场直播下来,我不知道要赔多少钱”。至于带货商品,也被质疑为大牌山寨货。
  在一次直播中,“豪情四姐”指着一件与国际品牌Burberry博柏利经典格纹相似的衣服介绍,“拉链是全奢品用的上面有雕刻”“正版刺绣正版拼接正版格纹”“没人不认识吧”。记者看到,这款衣服品牌是BILLY BROWN。直播时,助播在一旁补充称,“这件衣服是参加过走秀的那一款”“兄弟们只能拼手速才能抢到”。
  数据显示,“豪情四姐”也有不俗的影响力,粉丝总数已有86.9万,点赞总数为93.2万。目前,橱窗暂无售卖商品,但数据显示已售件数为230万,跟买人数为109万。
  编造剧本博流量
  “夫妻”直播“互殴”不忘带货
  如今,直播热潮之下,主播博眼球暗藏不少谜之操作。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直播间存在“假想敌”式演绎,在主播一声声“抱怨”中,网友则在直播间评论区留言“心疼主播”“支持主播”。此外,不少主播的直播间也有着剧本的影子,并刻意制造冲突。个别主播还编造“夫妻矛盾”剧情,直播间夹杂吵架、拳脚对打以及产品介绍,直播过程极具戏剧性。
  主播“桃子”在一次直播过程中与一名男子发生口角。据“桃子”自己描述,她与该男子存在情感纠纷,要将男子的货品便宜卖给直播间消费者,从而让该男子“心疼”。在直播过程中,男子不停阻拦“桃子”介绍商品,最终从“口角”演变成疑似打斗。记者观看时发现,男子全程未出镜,仅以声音或部分肢体部位出镜。“桃子”则向画面外投掷物品并不停出画,此后“桃子”或以被推倒、或以防御姿势重新“摔”回了直播画面。直播画面中,“桃子”重新起身后拍拍尘土,再次介绍起产品。
  尽管故事不同,但主播“六六”的直播间里也有着类似画面——尖叫、争吵、恐吓,一番争执过后,“六六”已然是披头散发、满头大汗。她对直播间的网友表示,婆家不让自己见女儿,现在通过把老公的货品“便宜卖了”,以对婆家进行报复。记者注意到,“六六”直播中,一名男性会出镜,双方发生口角时还会打砸手中的产品。
  一切为了直播带货
  互联网直播间成掘金之地
  记者发现,互联网直播间成了掘金之地,也充斥着各种无底线博流量的内容。主播为了引流,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如暴力演示、色情暗示、夸张表演等。还有主播通过渲染商品的“神奇功效”,夸大其词,打擦边球售假,误导消费者。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平台的信誉,也对整个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说白了,有了话题性以后,观众参与性就强,消费的机会也就更多了。”一位在直播间演绎剧本的主播告诉记者,直播间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卖货,“‘吃瓜群众’爱凑热闹,有话题性才能留住消费者”。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到3.5万亿元,预计2023年将突破4.5万亿元。迅猛增长的背后,既体现了直播带货的巨大潜力,也暴露出行业规范化的迫切需求。
  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围绕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重点整治五类突出问题。其中包括,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无底线带货营销。编造虚假“扶贫”“助农”“患病”等场景,通过“扮穷”“卖惨”诱导网民购买低质伪劣商品。直播互动中污言秽语,拉踩引战、互相挑衅、攻击谩骂,刻意营造冲突对抗氛围,刺激打赏等。
  故意陈述虚假信息
  网络带货主播涉嫌消费欺诈
  针对主播销售山寨奢侈品,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表示,上述行为涉嫌构成消费欺诈。消费欺诈是指经营者对消费者故意实施陈述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信息,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商品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公开、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如果构成消费欺诈商家将面临退一赔三的处罚。
  许浩称,消费者如果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与主播在直播间宣传不一致,即货不对板,如认为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可向经营者主张三倍赔偿。根据规定,经营者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依法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义务。
  对于部分直播间编造剧本引流营销,许浩称,根据《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遵循社会公序良俗,真实、准确、全面地发布商品或服务信息。直播间为推广商品作出的宣传信息与商品实际信息不符的,构成虚假宣传。
  为了应对直播带货乱象,自2024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实施,对直播带货等网络消费乱象进行了明确规范,特别是强化了直播带货的透明度要求,要求主播必须清晰标注带货主体及商品来源。这一法规的实施标志着直播带货行业正式迈入了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据 《新京报》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