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市委大院往事

字数:2,456 2024年12月13日 副刊

  建于1954年的哈尔滨市委办公楼旧址。  
  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  
  □杨石
  位于道里区柳树街13号的哈尔滨市博物馆,是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原办公区改造而成的,很多市民称它为老市委大院,这是一个让许多哈尔滨人印象深刻的百年院落。作为哈尔滨市的重要文化地标,哈尔滨市博物馆是哈尔滨市第一座集收藏、展览、公共教育培训、文化交流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类博物馆群,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博物馆群为主题的综合性专题类博物馆。前段时间我去哈尔滨博物馆参观,触景生情,回想起我与当年市委大院的点滴往事。
  那时的哈尔滨市委大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面向兆麟街、建于1954年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办公大楼,二是面向柳树街建于1919年的俄式小黄楼。此外是几栋住宅区,是领导们的住宅,还有几栋平房、小楼,是后勤用房,用于食堂、浴池等。
  小黄楼是一栋仿文艺复兴式折中主义建筑,现为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建筑原址是一座传统的中式深宅大院,1898年成立的吉林铁路交涉局曾在此办公。1918年原建筑失火被毁,1919年中东铁路公司为吉林铁路交涉局在原址投资修建新楼。
  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这栋楼成为伪“满洲国外交部北满特派员公署”办公楼。1945年10月中苏友好协会将其作为办公楼,李兆麟将军在此办公。1954年在小黄楼旁建成了一栋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办公大楼,1955年哈尔滨市委迁到了这里,小黄楼成了市委书记办公楼。如今,小黄楼成了中苏友好协会展览馆,可以让更多的人进来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历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父亲在市委大院工作,我经常进入市委大院,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王观潮调任哈尔滨市委第二书记,组织上调我父亲杨克坚给王观潮当秘书,王观潮和我父亲都在书记楼里办公。当时,市委领导就在市委大院里的几栋楼居住。1966年“文革”开始后,市委领导和家属都到道外区的东内史胡同住了,市领导住宅楼腾出后改为市委幼儿园使用,当时我在这里上大班,是整托,就这样在市委大院里住了两年。
  幼儿园刚搬进市委大院时,父亲还在小黄楼二楼办公,当时一楼有收发室。白天,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市委大院活动、做游戏,我经常趁老师不注意,跑到小黄楼里找父亲。进入小黄楼,怕收发室的叔叔发现,我就猫着腰,从收发室窗底下溜进去,每当父亲看见我溜进他办公室,他都哭笑不得,然后循循善诱地劝导我回幼儿园。记得有一次,我实在不愿在幼儿园住了,在一个傍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出幼儿园。当时市委大院办公楼收发室有值班人员把门,一是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出,二是看着幼儿园的孩子。当时收发室的窗台比较高,我就趁着收发室的叔叔不注意,猫腰跑出了市委大院。
  当时我家住在上游街哈十八中旁边的那个院里,由于大街上车比较少,我就独自跑回家了。到了家门口,因为是偷着跑回来的,不敢进家门,就在院门口藏着。正在院里玩的二姐发现了我,把我领回了家,父母一看我偷着跑回来了,一顿训斥,但也没把我送回幼儿园。他们马上通知幼儿园老师,就这样我在家住了一宿。第二天父亲又把我送回了幼儿园,然后接着上班。
  有一天幼儿园老师领我们在院子里玩,突然听见了敲锣打鼓声,原来是一队人员被游街,有的戴高帽,有的胸前挂牌子,突然我听见老师喊我:“小石头,快看,你父亲。”这时,我看见父亲跟在游街队伍后面,胸前挂着一块牌子。因为当时我年纪小,也不懂事,有点不知所措。
  在市委大院,我还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眼睛上留下了一块疤痕。后来有一个算卦先生说,这块疤痕让我破相了,影响了一生的前途。
  有一天,我拿小棍子跟小朋友们玩,突然不知道被哪个小朋友绊了一下,摔倒了,没想到小棍子上有个钉子,钉子一下扎进了我眼皮里。当时幼儿园老师吓坏了,马上通知我父亲,因为都在一个院子里,父亲马上赶了过来。他一手抱着我,一手托着扎在我眼皮上的棍子,一路小跑,来到了马路对面的市第一医院。到了医院,才知道大夫都被“打倒”了,只有实习医生,他们说处理不了,让去哈医大一院。父亲赶紧又抱着我跑到了哈医大一院。到了那里,同样只有实习医生,庆幸的是这位实习医生把扎进眼皮的棍子取了下来,医生说眼皮需要缝合一下。当时没有麻药,就让几个大人按着我。于是,随行的老师和家属四五个人跟着进了手术室按着我,不巧细手术线没有了,只能用较粗的手术线进行缝合。过了一周发现没缝好,又拆开重缝,等到最后拆线一看,还是留下了一大块疤痕。
  后来,中央芭蕾舞团到我们小学挑选舞蹈演员,挑上了我,最后因为我眼睛上有疤痕就没选上。1972年省艺校招京剧少年班学员,我唱样板戏进入了复试,也是因为眼睛有疤痕没被录取。
  1972年,老市长吕其恩恢复工作,他们家又搬回了市委大院的书记楼。组织上调父亲回市委给吕市长当秘书,同时兼任市委常委秘书室主任。就这样,父亲又回到了市委大院那幢小黄楼办公。
  那些年关里老家一来亲戚,家里就住不下了,我便和父亲去他办公室住。办公室的床是那种带弹簧弓子的床,躺在上面舒服是舒服,但是有些硌得慌,第二天感觉很累。
  对于那时的市委大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分秋菜。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每年秋天各单位都分秋菜。一到分秋菜时,大院里的秋菜便堆积如山。当时不像现在,私家车多,大家只能靠手推车、自行车、爬犁往家运秋菜,那场面很是壮观。
  转瞬间,我已人至暮年,但当年市委大院留给我的记忆,却终生难忘。
  如今哈尔滨市博物馆向哈尔滨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成为珍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展现城市文明成果的新平台。
  作者简介
  杨石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原二级巡视员,黑龙江大学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先后出版过多部有关经济、政务等书籍和报告文学集等,在国家级、省级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通讯、杂文、散文、报告文学以及经济、法律方面论文,并多次获得省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