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渔业,镜鲤“龙科11号”入选“重大新产品”

新品“三道鳞”游向全国餐桌

字数:1,580 2024年12月21日 都市圈


  □本报记者 毕博
  “不管是做水煮鱼,还是红烧、酱焖、铁锅炖,‘三道鳞’咋都好吃,肉质鲜嫩,刺少肉多,老人孩子都爱”……想吃淡水鱼又拿不定主意,经营者一准给你推荐“三道鳞”。近日,“2024中国农学会年会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办,会上发布了“2024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简称“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联合丹东英波鸭绿江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培育的镜鲤“龙科11号”成功入选重大新产品。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鲤鲫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贾智英告诉记者,“镜鲤”因其体表无鳞而得名,黑龙江人称“三道鳞”的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种,学名“松浦镜鲤”,现在国内市场上买到的“三道鳞”都是这个品种。
  给鲤鱼养殖上一道“科技险”
  在广袤的黑龙江流域,渔业资源丰富,鲤科鱼类是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鲤鱼养殖业曾长期被一种疱疹病困扰,一旦爆发,养殖户一年的心血瞬间付诸东流。在整个鲤鱼养殖产业面临生存挑战的关键时刻,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肩负起科研攻坚的重任,培育抗病新品种成为破局关键。
  “都说乡村振兴、发家致富得靠科技支撑,我们养殖户有切身体会。”宾县、方正、通河、木兰、延寿等地的养殖户们异口同声,他们不约而同地增加了“三道鳞”的养殖比例,即将到来的冬捕季,是他们盼望着的收获季。养殖户说,他们心里有了底,因为他们最担心的问题被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解决了。
  “从2004年开始选育,到2021年第六代选育成功,攻坚过程困难重重。”贾智英告诉记者,鲤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年均产量在290万吨左右,是我国水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品种。不过,一旦发生疱疹病,就会影响鲤鱼养殖业,死亡率甚至高达90%以上。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艰难征程。历经无数个日夜,科研人员穿梭于实验室与养殖基地之间,从海量的鲤鱼基因库中精心筛选、比对,寻找可能蕴含抗病特性的珍贵基因片段;严格挑选具有抗病力的群体,精心呵护,代代选育……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世界首个鲤科鱼类抗病新品种——镜鲤“龙科11号”应运而生。
  “经过10余年攻关,我们突破了鱼类抗病性状选育难的技术瓶颈。”贾智英告诉记者,他们培育的镜鲤“龙科11号”,解决了鲤鱼因疱疹病感染发生大规模死亡的产业难题。镜鲤“龙科11号”养殖成活率在93.7%以上,比其他鲤鱼养殖品种成活率提高14.8%-600%。镜鲤“龙科11号”抗病新品种推广,可显著降低养殖户的风险,同时,也保障了市场上镜鲤的稳定供应。
  异乡来客变身本土佳肴
  作为“三道鳞”新品种,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培育的镜鲤“龙科11号”因其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刺少、鱼皮胶质丰富等特点,受到消费者欢迎,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见美食。
  贾智英告诉记者,镜鲤原产于欧洲,是由鲤鱼突变而来的,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上世纪从德国引入我国,时名“德国镜鲤”,因其生长速度较快、肉味鲜美等特点,在国内大面积养殖。又因此鱼鳞片分布不均匀,而背部、腹部和中部有三道较明显的鳞片所以在哈尔滨市场上将其称为“三道鳞”,其实因地域不同它还有很多名字,在辽宁叫“框镜”,南方叫“裸斑”“桂花鱼”等。“德国镜鲤”引入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对其进行了两个阶段选育,第一阶段经过4代选育,获得经国家审定新品种——“德国镜鲤”选育系,使其具有了抗寒能力,在我国北方可以养殖;后又在“德国镜鲤”选育系基础上,进一步选育获得松浦镜鲤和镜鲤“龙科11号”,这两个品种体型整齐,体表几乎无鳞片。其实,最初的“三道鳞”已经更新换代,但哈尔滨人仍习惯叫它为“三道鳞”。
  贾智英说,在我国渔业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进程中,镜鲤“龙科11号”新品种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众多科研人员智慧与努力的结晶,从科研基地到各地生机勃勃的养殖场,再到热闹的水产市场,最后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镜鲤“龙科11号”为百姓生活增添了新色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