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狗血”毫无逻辑,精准“收割”中老年观众暗藏陷阱

“霸总”微短剧,野蛮生长让人“上头”

字数:2,321 2024年12月23日 时事

 
  某微短剧画面。
  杭州市公安局钱塘区分局公安人员的介入,让王女士避免了25万元的损失。  
  以“霸总”“首富”“重生”“逆袭”为关键词的微短剧,故事情节毫无逻辑可言,主打情绪“爽点”却让人“上头”;一分钟三个大爆点,一个小“爽点”之后马上跟一个大落差,付费点往往就设在这里;解锁一集只需付费两元,但“追剧”让人上瘾,账单“滚雪球”。这些人物设定浮夸、剧情“狗血”以及被夸张荒诞的营销话术包装的微短剧充斥在各类平台上,精准“收割”了中老年观众。对此,记者深入微短剧行业进行了调查采访。
  周期短成本低变现快
  微短剧“野蛮生长”跟风盛行
  近年来,微短剧行业发展迅猛。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有望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截至今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全国整体网民的52.4%。
  人物设定浮夸的“总裁”“首富”,情节土味十足的“重生”“逆袭”,故事进展毫无逻辑可言,却让人“上头”。记者从业内人士处得知,大量微短剧的“上游”是网络小说,也就是将网文的经典“吸睛”套路进行浓缩式的可视化翻译,通过快节奏、强反转的剧情设定,力图在每一分钟踩中观众的情绪“爽点”,吸引他们反复点击观看。
  这些剧情“跌宕起伏”的微短剧是如何诞生并快速进入市场的呢?记者走进一家古风造景的微短剧拍摄基地,发现这里一天内共有10个微短剧剧组同时进行取景拍摄,他们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拍摄任务。据悉,一部60集微短剧从拿到内容到上线,大约用时一个月。
  就拿古装剧来说,拍摄制作成本大概在70万元左右,剧组工作人员约40位。相比长剧,微短剧拍摄周期短、成本低、变现快,使得大量影视制作团队持续涌入微短剧行业。截至11月底,今年仅横店影视城的微短剧剧组接待量已超过900个。微短剧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也让低质剧集的“野蛮生长”有了可乘之机,跟风复制,层出不穷。
  解锁一集只需两元
  追剧让人上瘾账单“滚雪球”
  市面上的微短剧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但市场需求的旺盛依旧让行业沸腾。面对空前庞大的内容和主体规模,微短剧的制作方是如何不断吸引观众点击并付费追更的呢?
  记者随机体验了多款观看微短剧的软件,微短剧单集付费的金额有的只需要两元,可观众一旦“上瘾”,后续往往是近百集的付费剧情,看完一部微短剧有时需要支付几百元。而这些短视频平台的年费会员价格,甚至会高于长视频平台。业内人士张聪聪认为,短剧属于即时充值享乐型,即“瓜子效应”——看短剧就像是嗑瓜子,嗑一个瓜子吃一个仁,看一部短剧充一部的钱。
  通过不断设置情绪冲突和剧情悬念打造付费点,是微短剧吸引用户持续订阅,获得收益的主要模式之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行业内已经总结出了微短剧的拍摄公式,通常是15—20秒设置一个剧情转折或高潮,每集最后10秒留下悬念,这是最快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方法。
  “收割”中老年观众
  有人沉迷短剧险中诈骗圈套
  今年以来,中老年题材微短剧悄然走红。相关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4年的微短剧市场里,40岁到59岁的用户占比高达37.3%,60岁以上的用户占比也有12.1%,中老年人群体已成为微短剧市场不容忽视的力量。一些被夸张荒诞的营销话术包装的微短剧充斥在各类平台上,精准“收割”了中老年观众。
  50岁的王女士(化名)平时就特别爱看微短剧,但是看着看着,却差点儿被诈骗。今年9月初,王女士刷微短剧时,有男子私信她,男子自称姓李,与王女士同岁,通过好友后,李某每天对她嘘寒问暖。王女士告诉记者:“当时鬼迷心窍了,自己那一个月都是蒙的,现在想起来,我心脏还在怦怦地跳。”
  原来,李某自称做虚拟币交易,有赚钱机会,并把自己账号告诉王女士,按照操作,王女士果然赚钱了。被打动的王女士把自己的存款共25万元从银行取出准备投资,幸好属地警方提前发现,挽回了王女士损失。经过警方分析,王女士被骗的其中一个要素在于,她刷剧的信息已经被不法分子获取。类似于这样的中老年女性被骗案,其中的一大因素是受了网络短剧离奇剧情影响,陷入骗局。
  王女士说:“平台推荐啥我就看啥,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为我跟我老公感情不好,看那种涉及夫妻感情纠葛的。但好像看了以后,它就专门针对我推荐这种内容给我看。”
  杭州市公安局钱塘区分局白杨派出所教导员沈建平告诉记者:“现在观看微短剧,已经成为犯罪分子获取被害人精准画像的渠道,或者获取被害人的基本信息的途径之一。她观看的过程中可能会发些评论,根据评论内容,犯罪嫌疑人可以推断出她是怎么样的生活习惯,是否具有相应的财富可供他们来诈骗,然后会根据这些精准定制适合的诈骗剧本,让人深陷其中。”
  广电总局发布提示
  微短剧禁用恶俗、恶趣味片名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对此表示:“很多微短剧,都暗藏一个引诱包括中老年人、未成年人在内的消费群体沉迷其中的环节,用这种方式,只要看了几集,就会让人出现所谓的‘沉迷’。这些剧集在迎合式算法的推波助澜下,为人们营造了信息茧房,存在干扰社会秩序的可能风险。”
  记者获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日前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要求微短剧片名应提升思想内涵,传递主流价值观,不得使用恶俗、恶趣味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片名,不渲染极端对立、复仇、暴戾、焦虑。根据管理提示要求,微短剧片名应提升文化内涵,尽量规整并关联剧情,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使用过度冗长和口语化的片名;应提升审美内涵,合理和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倒装、对比、双关、设问、叠音等手法增强其艺术性,不滥用仿拟、谐音、夸张等手法进行恶搞。
  针对“霸总”微短剧等乱象,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明确指出,防止宣扬攀附权贵、豪门、富豪的婚恋观,还强调压缩数量、提升质量,不得以“霸总”之类的字眼作为片名吸睛引流。
  据央视新闻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