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民生路上的民生事儿

字数:2,853 2025年01月17日 副刊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旧影。  
  □陈杰
  在哈尔滨城区的街路中,民生路的名气不算大。也难怪,不过二三公里的长度,算不上主要街道,又不是繁华地段。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民生路的地位却是很高的,因为我家紧挨着这条路,我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每天都要从这条路上走过,也算是日久生情吧。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条路的名字:民生,是一个在任何时代都很热的词,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
  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在民生路西侧的文化街分给我一套住宅,2000年我又搬迁到与亚麻厂一墙之隔的小区,使我能够利用20多年的时间,近距离地慢慢观察、品味、融入民生路之中。民生路也就成为我在这座城市最熟悉,当然也是最喜爱的一条街路。民生路的民生事儿,更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翻开民生路的历史,最耀眼之处应该是位于民生路120号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这是一张民生路最为辉煌的名片,当然也是哈尔滨市,乃至当时年轻的共和国的名片。1950年共和国诞生不久,亚麻厂就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破土动工。1952年这座规模排在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亚麻厂崛起在民生路上,而后开始投产,第一批产品便运往抗美援朝战场。在以后的岁月里,亚麻厂不断发展壮大,曾拥有7000多名职工,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哈尔滨市利税收入和出口创汇的大户,这也成了亚麻厂、民生路最辉煌的历史。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型企业逐渐迁离主城区。曾经的亚麻厂也规划成为住宅区。在拆除厂房的日子里,拆装机械敲砸厂房墙体发出的刺耳声音彻夜不绝。现如今,当年亚麻厂成片的厂房已经荡然无存,只有环绕在厂区四周的围墙还顽强地挺立在那里。厂区周围还有一些幸存的树木,但已经变得稀疏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沿着厂区的围墙走了几圈,并第一次认真地端详了这些曾经见证了亚麻厂辉煌历史的围墙:由一座座立柱连接铁栏杆组成的围墙,还是那样壮观、那样美丽。这座围墙已被列为哈尔滨市二级保护建筑。我想,在民生路生活过的人看到围墙时,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亚麻厂曾经的辉煌。
  说到民生路,不得不提一下和平路。这条由省政府通往平房区的公路,刚好从民生路中段穿过,把民生路分为东西两段。如果说亚麻厂是民生路东南段亮点的话,那么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就是民生路西北段的明星了。想当年,两个大型国有工厂隔和平路相向雄立,是何等辉煌啊!有好几年的时光,我几乎每天都会站在居室的窗前,越过亚麻厂的厂区,眺望量具厂那栋造型别致的小楼,还有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哈尔滨率先崛起的几栋高层职工住宅。我感觉那是哈尔滨的一道景观,特别是夜幕降临时,量具厂小楼上闪烁的灯光让我有一种美的享受。当然,这些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亚麻厂的厂房拆除后,若干栋高层住宅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我的视线从此被挡住了。
  如果从百年大计的高度看民生路,这条路刚好处于当今很多家长关注的校区,中山路小学和风华小学民生路校区比肩而立,风华中学和第九中学也都相距不远,为民生路增添了文化色彩。站在我家的阳台上,就可以听到附近小学的早操音乐,那充满活力的声音,给人以激励,给人以享受。而每天下午学校放学的时间,是民生路最为热闹、壮观的时刻,孩子们欢天喜地地从校园跑出来,奔向等候在校园门口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民生路张开宽阔的怀抱,向这些祖国的花朵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然,我喜欢民生路,主要还在于这里便利的生活环境。从位于路东侧民生路1号的一家鲁菜馆开始,在路的两侧,各种店铺林立,吃穿住行,应有尽有。几个规模不小的早市更是充满了生机活力,各种蔬菜水果,四季不断,既新鲜又便宜。每天清晨,早市上小贩的声声吆喝,唤来了民生路忙碌的一天。人们从家中走出来,向早市汇聚。顷刻之间,早市就变得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浪翻滚,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在二十多年里,我家吃的蔬菜水果,基本来自这里的早市。逛早市是老伴儿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她感觉很惬意的一件事。每当她大包小包地从早市回来,脸上就有一种打胜仗般的自豪。
  与生活相关的当然还有出行。二十多条公交线路从民生路穿行,形成高密度的交通网线。从这里上车,可以直达哈站、哈西客站、哈东站、公路大桥,以及道里、道外、南岗、香坊等主要城区。退休后,我生活中的第一个改变就是回归公交车,把公交车作为在市区出行的主要工具。这里的交通环境,让我感到了极大的便利。
  与其他街区相比,民生路的最大亮点是路两侧的树木。这里有粗壮的垂柳,有秀气的白杨,有茂密的丁香,有整齐的榆树墙。据邻居介绍,很多树在亚麻厂建厂时就有了,已经有六七十年的树龄了。如今,这些珍贵的树木已经成了民生路最为壮丽的风景。春夏时节,垂柳依依,丁香怒放,满眼绿色,满街花香。在这样的环境中走一走,看一看,心中充满了愉悦。我发现住在民生路的人们很会创造,也很会利用优美的环境,在临街的居民楼间修建了很多优雅的休闲广场。广场因地制宜,或大或小,大的可容纳几百上千人,小的只能容纳几十人或十数人。广场上有各种简易的健身器材供人们强身健体,也有一排排整洁的座椅供人们休憩聊天。到了晚上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居民纷纷走出家门,用翩翩舞姿装扮着都市的夜生活。
  在民生路众多的活动场所中,我最青睐的是亚麻体育广场。几排不同种类的树木和铁栏杆围墙,圈起了宽阔的运动场,在寸土寸金的都市,这里俨然成了周边居民心中的一块风水宝地,每天从早到晚人流不断。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汇聚在这里,做操、打拳、踢毽子、打篮球、翻杠子、跳健身舞,春天放风筝,冬天堆雪人,一年四季,始终如是。
  每天晚饭后到体育场“走圈儿”,成了我的主要健身项目。而且我发现,一旦融入“走圈儿”的人流中,运动的汗水便会冲刷掉生活中的一切烦恼。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我认识了很多坚持“走圈儿”的陌生“老友”。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连招呼都没打过,但我已经熟悉了他们的步伐,熟悉了他们走路的身姿,熟悉了他们独特的行走习惯,每天没见到谁就好像缺了点什么。和他们走在一起,我感觉浑身都有了力气。
  最后,我还是要说一说生活在民生路上的人。我的多数邻居都曾是亚麻厂及附近企业的工人,他们很质朴,乐观豁达,古道热肠。在我刚搬过来,和他们还不熟悉的时候,就得到过他们很多帮助。有的人在夜晚敲开我的家门,告诉我停在楼下的车没有关好车窗;有的人见我在风雪中打不到出租车,更会主动送我一程。
  退休后,我和邻居们走得更近了,有的已经成了好朋友。我们一起喝茶聊天,一起在附近的小店喝点小酒,一起打打牌,一起“走圈儿”健身。我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了很多亚麻厂和几家大企业辉煌的历史和变迁的过程,听到了这些曾经的工人当年再创业的艰辛和自豪,听到了他们面对生活的坚定信心和对未来的渴望。
  这就是民生路,一条处处围绕民生的路,一条给我带来快乐,让我刻骨铭心的路。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