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史与当代诗韵交织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

“中国诗歌之城” 哈尔滨名副其实

字数:2,298 2025年03月21日 都市圈
  2025年1月8日举办的马迭尔阳台诗会。
  马迭尔阳台诗会吸引游客市民拍照留念。
  2024年12月4日,在“诗歌进校园——小记者儿童诗歌创作之旅”活动中,老师向同学们授课。
  2025年1月8日,第二届太阳岛冰雪诗会。
  □本报记者 于秋莹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拥有悠久的诗歌传统和完整的文化脉络,诗歌成就在各个历史时期均位居全省前列。进入新时代,哈尔滨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诗歌领域更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众多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在哈尔滨创作了大量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优秀诗篇,推动哈尔滨的诗歌事业蓬勃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3月21日,在第26个“世界诗歌日”到来之际,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将向哈尔滨市文联授牌,正式授予哈尔滨“中国诗歌之城”这一极具分量与意义的称号。同时,将向哈尔滨学院授予“诗教校园”称号。哈尔滨在持续擦亮“双亚冬之城”“世界音乐之城”“奥运冠军之城”“国际冰雪艺术文化名城”等城市名片的同时,正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向着“中国诗歌之城”阔步前行。
  红色底蕴
  为诗歌之城铸魂
  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亚中心地带,是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别样的风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金代第一座都城阿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清朝肇祖猛哥帖木儿在依兰诞生,金源文化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从这里播撒至东北大地,进而辐射全国。
  哈尔滨的诗歌文化,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追溯历史,从古代渤海国时期,唐风唐韵的诗歌初绽娇蕊;到辽金时期,雄浑刚健的诗风盛行四野;再到清代边塞、流寓诗歌的苍凉凄婉,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璀璨的诗篇。
  辽国阿保机时代的皇太子耶律倍,其“凯旋诗”“远投诗”犹如历史的号角,奏响了时代的诗歌旋律;金朝皇帝完颜亮,以其雄浑遒劲、气象恢弘的诗词,尤其是《念奴娇·咏雪》一词,在古来咏雪诗词中独树一帜;金朝杰出的女真诗人完颜璹,更是代表了金朝女真族作家的最高成就,赢得了元好问“百年以来宗室中第一流人物”的赞誉。而在清代,兴起的具有浓郁塞北边陲地方色彩的新边塞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清末黄维翰的《呼兰郊行即事》、婴公的《风入松》等作品,便是这一风格的最佳写照。
  时光流转至民国时期,哈尔滨的诗歌舞台更加多元。旧体、新体诗相互交织,梅花诗社、塞鸿诗社、遁园吟社等社团的兴起,让哈尔滨的诗歌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尤其是“遁园诗社”等社团的蓬勃发展,以及《哈尔滨晨光》报辟设多个诗歌专栏,进一步推动了诗歌的传播与推广,赋予了哈尔滨诗歌独特的气质。
  而在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更是成为了文学抗争的前沿阵地。左翼文学、抗联文学、俄侨文学在这里蓬勃发展。左翼社团牵牛坊自1932年成立后,萧红、萧军、罗烽、白朗、舒群等大批青年文人纷纷在此聚会。萧红发表了诗歌《春曲》,用细腻的笔触抒发情感;金剑啸以笔名“巴来”创作的东北抗战叙事长诗《兴安岭的风雪》,则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照亮了黑暗的岁月。牵牛坊不仅是创作交流的场所,更是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也曾在此吟诗作赋。与此同时,由孔罗荪、陈纪滢等创办的蓓蕾社,大力提倡新文学写作,培养了众多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青年作家,形成了后来被称为“东北作家群”的重要力量,他们创作的抗日题材文学作品,成为了时代的强音。
  抗战时期,哈尔滨的抗联文学应运而生。赵一曼在哈尔滨作战期间,著有诗歌《滨江述怀》,字里行间洋溢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赵尚志的诗歌《从军行》《寄调满江红·黑水白山》等,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愤恨;冯治刚的《浪潮歌》、陈雷的《露营集》《陈雷诗抄》《征途岁月》等作品,同样如同一把把利剑,直刺敌人的心脏。“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以李兆麟这首《露营之歌》为代表的抗联诗歌,宛如地下奔腾的岩浆,点燃了这片革命的土地。
  除了本土诗歌文化的源远流长,俄侨文学也在哈尔滨的诗歌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俄侨文学是与白银时代相衔接,又与故国相隔离的俄罗斯流亡文学,也是俄侨作家探索文学道路及倾向中国革命的创作。从上世纪初到四十年代末,哈尔滨涌现出阵容强大的俄侨文学家群体,其中诗人就有50位之多,出版诗集的有30位。1926年,由诗人阿恰伊尔创办的邱拉耶夫卡诗社影响巨大,这道“哈尔滨白银时代”的文学光芒,无疑对哈尔滨诗歌历史文脉的铸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绵延不断的诗歌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滋养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灵魂。尤其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造就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独特品格。诗歌,如同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灵魂之火,在每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都闪耀着光芒,照亮城市前行的道路,也让哈尔滨这座城市更具魅力与温度。
  多元诗歌
  与城市文化发展同频共振
  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官兵和开发浪潮催生了“北大荒诗歌”“石油诗歌”“森林诗歌”,北国诗歌空前繁荣。独特的自然风貌与地理环境在诗人的视野中充满神奇,成为诗人不竭的创作源泉。严辰、吴越、沙鸥、梁南、中流、郁文、巴彦布等诗人在创作题材多样化的同时,呈现出多姿的美学风范,以黑土气息和豪放品格,走进读者的视野。
  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日新月异和文学主题不断开拓,使蓬勃发展的哈尔滨诗歌更具时代魅力。改革开放后,以“鲁奖”诗人李琦为代表的哈尔滨诗人进入了诗歌创作繁荣期,形成了沉雄大气、隽永清新的风格。不同年龄、不同诗艺追求的诗人,在中国诗歌版图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流金岁月的哈尔滨诗歌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林子、张曙光、桑克、冯晏等哈尔滨诗人的诗歌,多样性进一步拓展,哈尔滨诗歌呈现新的活跃繁荣景象。
  (下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