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之城” 哈尔滨名副其实

字数:2,828 2025年03月21日 都市圈
  诗会上,朗诵者在朗诵诗歌《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
  “太阳岛冰雪诗会·诗享会”吸引了大批诗歌爱好者聆听。
  2024年11月,诗人、作家参加打造“诗歌之城”——萧红故居活动。
  (上接07版)
  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凭借《六月,我们看海去》荣获《绿风》诗刊“奔马奖”的校园诗人潘洗尘,掀起了哈尔滨风起云涌的大学生诗歌运动。1985年8月,潘洗尘出版诗集《历程》,著名评论家谢冕作序。潘洗尘与校园诗人杨川庆合写的《开放在校园里的诗花——漫谈我国近年来的大学生诗歌创作》,刊发于1984年第3期《当代文艺思潮》,在校园引发热议。也是在这一时期,哈尔滨诗社如火如荼,异彩纷呈。黑龙江大学的冰帆诗社在中国高校诗坛上颇有影响,主要成员杨川庆、陆少平等大学生诗人风靡一时。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北斗诗社”,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云帆诗社”,还有“北极光诗社”“马蹄莲诗社”“岛畔诗社”等,在哈尔滨掀起了诗歌的浪潮。双城的“关东诗社”、阿城的“季风”、依兰的“新北诗社”,无不散发出黑土诗歌浓郁的地域特色。哈飞公司的“北鹰诗人”、东安公司的“银燕诗人”、东轻公司的“野鸽子诗社”、哈尔滨轴承厂的“蓓蕾文学社”、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的“白桦林诗社”等,生动地展现了哈尔滨产业工人内心深处涌动的诗情,为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聂振邦更以《哈尔滨日报》副刊《太阳岛》为阵地,在工厂、田间、部队、车间培养了大批工农作者。他首次动议创办“端阳诗会”,并首开在呼兰河畔用朗诵诗歌的方式纪念萧红之先河,后又创办“祖国颂”诗歌朗诵会。通过创办《哈尔滨日报》新闻讲习所,为广大诗歌爱好者讲授诗歌知识,进一步挖掘和培养了哈尔滨大批的诗歌爱好者及诗人,为诗歌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进入新世纪,诗歌的浪潮依旧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澎湃涌动。2015年成立的呼兰河读书会,重构了哈尔滨诗人诗歌诵读与交流的广阔平台。通过讲座、观摩、朗诵、展览、交流、文学踏访等多元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多场哈尔滨诗人专场诗歌朗诵会。如今,呼兰河读书会已拥有2000余名会员,成为哈尔滨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学名片。诗歌,始终与哈尔滨文化发展同频共振,让人们在诗歌之美中感受城市的脉搏,领略文化的魅力。
  冰雪文学方兴未艾
  构筑哈埠诗歌新高地
  一直以来,龙江诗歌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厚植于苍天厚土。哈尔滨市重视诗歌文化发展,制定系列发展规划,力求树立诗歌品牌,提振诗歌氛围,繁荣诗词文化,谱写当代华章。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为诗歌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党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哈尔滨市文联始终把团结、联络、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作为工作的根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哈尔滨市文联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创建“诗歌之城”活动,传承优秀诗歌传统,弘扬中华诗歌文化,让广大市民的家乡情怀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也随之不断提升。
  依托诗歌刊物,提升城市诗歌文化辐射力。由哈尔滨市文联主管、哈尔滨文学创作院主办的《诗林》杂志,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专业性诗歌刊物,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坚守纯文学阵地。《诗林》被誉为“中国诗歌八大刊”之一,创刊40年来,出刊近300期,刊发了万余名国内外诗人的优秀诗篇。这片诗歌的沃土,培养和扶植了大批文学新人,许多本土诗人正是从这里出发,凭借着《诗林》搭建的平台,走向了全国的舞台,成为了诗歌领域的栋梁之材。《诗林》已然成为了哈尔滨市独一无二的诗歌名片,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承接各类诗歌活动,建立制度化的诗歌活动体系。上世纪90年代,《诗林》成功举办了多次冰雪诗会,让冰雪诗歌在全国范围内声名大噪,成为响当当的品牌。2005年《人民文学》组织中国作家采风团队来到哈尔滨,举办《人民文学》“太阳岛·红博杯”文学作品征文,以增刊的形式出版“哈尔滨专号”。桑克、张曙光、冯晏等10多位哈尔滨作家、诗人的文学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哈尔滨专号”。2007年第3期《人民文学》“诗歌特大号”刊发哈尔滨诗人桑克、张曙光、文乾义、冯晏、王雪莹5位诗人的诗歌力作。2024年1月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期间,哈尔滨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太阳岛冰雪诗会”。著名诗人舒婷、陈仲义、王山、梁平、娜夜、李琦来到哈尔滨,走进文化建筑和地标建筑,感受冰城诗意生活的魅力,营造浓厚的冰雪文化氛围。2025年1月,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来临之际,第二届“太阳岛冰雪诗会”如约而至,王山、胡弦、海男、车延高、杨碧薇、夜鱼(张红)、四四(赵海萍)等诗人以诗歌的方式赞颂冰雪之美,续写诗与“尔滨”的双向奔赴。
  与此同时,市文联还特别注重创办本土诗歌品牌,以助推龙江冰雪文学的勃兴。新世纪以来,《诗林》开设了“冰雪诗章”栏目,十余年发表的400多首冰雪题材诗作,生动彰显了地方文学特色,为中国诗歌的当代版图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冰雪诗歌档案。通过举办“我的故乡我的城”诗文诵读音乐会、“五月的丁香”主题征文、“诗意与城市文化建设”座谈会等活动,打造哈埠诗歌新高地,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本土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培育校园诗歌文化、突出青少年诗歌普及教育方面,哈尔滨同样成绩斐然。校园里,诗歌文化蓬勃发展,浓厚的诗歌氛围弥漫在各个角落。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小诗人诗歌大赛,哈尔滨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等高校也纷纷组织诗歌朗诵大赛、红色诗词朗诵会等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诗歌创作与展示平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热爱诗歌、富有才华的校园诗人。
  在打造“中国诗歌之城”的征程中,哈尔滨以一系列扎实有力且富有创新的举措,推动着诗歌文化的蓬勃发展。通过设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扶持政策,为诗歌创作与诗人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着力培育一支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队伍,组建哈尔滨市优秀文艺“人才库”,助力哈埠诗人加入中国诗歌学会,为其成长和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连续开展“6+1”系列诗歌活动,举办“多读诗读好诗·全民阅读进社区”“打造诗书育人的冰城诗歌文化——诗歌走进哈尔滨学院”“萧红塑像前的诗会”“迎亚冬·赞冰雪——阳台诗会”“从殿堂走到田野——哈尔滨新区玉林村围炉诗会”“人生海海·因诗而遇”大型诗歌之夜等活动,将诗歌艺术与城市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提升哈尔滨诗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大对哈埠诗歌作品的整理和研究力度,立项出书,系统梳理哈尔滨的诗歌发展脉络;组织新生代诗人作品座谈会,激发青年诗人的创作热情,推动诗歌创作、普及活动和理论研究的协同发展。
  在繁荣诗歌创作、讴歌时代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更是在为哈尔滨城市发展探寻精神根脉、铸就灵魂高地。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且富有创新的举措,为哈尔滨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文化动力,在提升城市美誉度和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吸引更多游客和文艺爱好者前来感受这座城市的诗意与温度,使诗歌成为哈尔滨又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