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收费催转账 刷单日赚500元 高价购买游戏号

五类校园高发诈骗套路需警惕

字数:1,059 2025年03月25日 都市圈
  □本报记者 纪天伟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智能化、链条化新态势,在校学子正成为不法分子重点侵害对象。22日,哈尔滨市教育局联合哈尔滨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发布致全市家长和同学们的一封信,呼吁大家强化法治思维,提升防骗能力,共同筑牢校园反诈防线,并分享五类高发诈骗套路和四种涉法风险行为,助力守护美好生活。
  五类高发诈骗套路需警惕
  警惕仿冒老师身份的收费诈骗。诈骗分子伪造老师身份混入班级群,以“订购教材”、“班级群收费”等理由催促家长转账。
  请牢记:任何群内收费通知,务必通过电话向班主任本人核实,并坚持使用学校官方公布的缴费渠道,切勿向陌生私人账户转账。
  刷单兼职的“甜蜜陷阱”。“零门槛!日赚500元!”这类广告背后是典型的诈骗连环局。骗子会先返利几十元骗取信任,再以“升级任务”为名卷走大额资金。
  重要提醒: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任何“轻松赚钱”的诱惑都可能是犯罪陷阱。
  游戏账号交易中的“黑手”。同学们喜爱的游戏世界也暗藏风险,骗子常以“高价买号”“低价充值”为诱饵,诱导登录虚假交易网站盗取钱财。
  安全守则:买卖游戏装备、账号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某高校的同学就曾因私下交易损失了数万元,千万要引以为戒。
  “内部渠道”购物骗局。限量球鞋、演唱会门票、租校区房等遇到声称有“特殊渠道”的卖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请告诉孩子:所有正规商品交易都应通过淘宝、京东等正规平台完成,脱离平台扫码付款、私下转账的,99%是诈骗。
  假客服的“贴心服务”。如果接到自称电商客服的电话,要求“退款理赔”或“取消VIP扣费”,请立即挂断。
  防骗口诀:不透露短信验证码,不点击陌生链接,不答应远程操控电脑。如遇疑问,直接拨打购物平台官方客服电话核实。
  四种涉法风险行为要远离
  值得警惕的是,诈骗团伙已形成专业化犯罪剧本:或伪装身份设陷阱,或虚构项目布迷局,更有甚者以蝇头小利诱导学生参与诈骗产业链。这些新型骗术,不仅侵蚀着校园净土,更可能让个别同学在不知情中滑向法律制裁的深渊。
  根据《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实施网络犯罪仍提供帮助的,将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行为可能让你承担法律责任:
  1.出售、出租手机卡、银行卡。
  2.帮助架设VOIP拨号设备。
  3.帮忙取现、转账“赚佣金”。
  4.转发诈骗链接、群发广告。
  给家庭的温馨倡议
  每周一次防骗小课堂:与孩子共读真实案例(如国家反诈中心视频号的视频案例)。
  设置支付保护:给孩子开通亲密付等功能时,妥善设置单笔交易额度,对孩子个人账户支付情况给予关注。
  建立求助机制:告诉孩子遇到可疑情况时,第一时间联系父母或拨打110。
  哈尔滨市反诈中心举报咨询热线:96110、96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