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拉城子,哈尔滨人的过往记忆

字数:2,505 2025年04月25日 副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顾乡何家沟一带。郑学清/摄  
  ▲原第八制砖厂的厂房。  
  砖窑内部 
  ▲被半拉城子居民称为“长脖老”的苍鹭。  
  □李永勤
  随着哈尔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如今的年轻人,对城市老地名越来越生疏。在市区西南方,过了顾乡屯,就是“半拉城子”,属于城乡接合部。数十年前,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亟需红砖这种基础建材,由于这一带的土质适合烧制红砖,于是砖厂开始“星罗棋布”,为早期城市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红砖。早期哈尔滨的建筑中,几乎都砌筑着“半拉城子”的红砖,给哈尔滨人留下了难忘记忆。
  一
  红砖大窑 砌筑哈市城建
  半拉城子的工业记忆始于其得天独厚的土质资源。据了解,这里的黄土层厚达15-20米,黏土含量适中,是制作优质砖瓦的绝佳原料。20世纪五十年代,这片区域汇聚了数家砖瓦厂,是哈尔滨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最具标志性的当属那些二三层楼高的红砖大窑。这些大窑采用传统的轮窑工艺,每窑可烧制5-8万块红砖。
  砖厂的生产方式保留着最原始的工业特征。工人们先用炸药在取土区炸出深坑,然后在十几米高的土坡上作业。随着不断取土,坑深达到20余米后,工人们便铺设简易铁轨,用卷扬机牵引“轱辘马”(轨道运输车)运送黄土。这种原始的运输方式虽然效率低下,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已经算是“半机械化”作业了。砖瓦脱坯后,坯棚里晾晒的土坯排列成整齐的方阵,远望如同棋盘般规整。
  那时各砖厂的生活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自建的卫生院虽然设备简陋,但解决了工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俱乐部每周放映电影,成为工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
  1958年,半拉城子开通了被居民戏称为“大鼻子车”的9路公交车,这种由苏联嘎斯卡车改装的公交车密封性差,冬季行车时寒风刺骨,乘客们得不停跺脚取暖,车厢里此起彼伏的跺脚声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交响乐”。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砖瓦厂陆续转型:第二砖瓦厂改为珍珠岩厂,现为报达小区;第六制砖厂改为印刷机械厂,现为0451小区;第七制砖厂改为照相机厂,现为群力新苑小区;第八制砖厂改为省财政干校,现为武警指挥学校;第九制砖厂后来改建为居民区,因在24门商店后面,所以当时被人们称为“24门大院”,现为漫步巴黎小区。
  这些变迁如同一个个时代切片,记录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轨迹,见证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
  下甸子湿地 城市天然绿肺
  半拉城子的湿地堪称哈尔滨近郊宝贵的自然遗产。这片东起顾乡大坝、西至四方台、北抵松花江的广袤湿地,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与居住区形成近30米的落差,被附近居民亲切地称为“下甸子”。地质资料显示,这片湿地下方是古松花江河道,富含腐殖质的黑土层厚达2米,pH值呈弱酸性,适合各类湿地植物生长。据水文测算,这片湿地年蓄水量可达300万立方米,是哈尔滨近郊重要的“天然海绵”。
  春季的湿地是花的海洋:马莲花的蓝紫色花海与鸡头米花的金黄色交相辉映,形成绚丽的色彩对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有数十种野生花卉。湿地边缘的蒲公英、野菊花组成天然的花环,吸引着成群的蜜蜂和蝴蝶。早年间的下甸子,人烟稀少,没有污染,自然条件好,水鸟种类相当丰富。一到春季,各种水鸟在一望无际的湿地上空翩翩起舞,它们把这里当成生息安家的好地方。过不了多久,水鸟们便开始在塔头墩子上筑巢产蛋。那时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野鸭、大雁和“长脖老”(苍鹭,因总是伸着长长的脖子,站在水中伺机抓鱼,又被称为“长脖子老等”)等。
  进入夏季,这里的水草一人多高,蛙鸣像潮水般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这里的水域辽阔,鱼虾很多。从南岸向北走,东西各有一个大水泡,东侧的叫黑鱼泡,盛产黑鱼;西侧的片儿泡,盛产鸡头米和菱角。黑鱼泡和片儿泡由一条很长的水沟相连,如同一个大哑铃。水沟里长满了各种植物,野芹菜、野薄荷、接骨草、艾蒿……盛夏时节,人们经常来这里摸鱼、洗澡,在一人多高的芦苇荡里嬉戏、打闹。
  秋季涨水期,黑鱼泡的渔获丰富。居民们用自制的“拔网”(一种三角形捕鱼网)就能收获满满。由于下甸子盛产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每年秋季,很多人家都会去收割,晾干后用棒槌砸软,絮进棉鞋里保暖。
  秋去冬来,草木枯黄,微风拂过,下甸子里的片片金色草海起伏荡漾。每到此时,或有父子,或有兄弟,或是全家人齐上阵,手拿镰刀,推着车子去下甸子割柴草、芦苇。运回家后,在院子里码起高高的柴草垛,用于做饭和取暖。综上,半拉城子的居民都习惯将下甸子称为“鱼米之乡”。
  三
  乡里乡情 因时代而变
  半拉城子的居民中,大多数是山东、河北闯关东移民后裔,他们带来了原籍的生活智慧,又融入了东北的地方特色,创造出独特的生活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房前菜地屋后窖,冬储秋菜夏晒酱”的生活模式。几乎每家门前都有一块30-50平方米的菜地,种着黄瓜、茄子、辣椒等时令蔬菜;屋后的菜窖深2-3米,可储存白菜、土豆等越冬蔬菜;夏季晒制的黄豆酱,是每家每户必备的调味品。
  早年间,这里有顾乡第二小学校和工农小学校,以及第十五中学,还有短暂设立过的厂办子弟校。孩子们上学不论多远,都是结伴而行,不用家长接送。
  邻里间的互助传统是半拉城子最珍贵的人文底色。那时谁家蔬菜丰收了,都会分给左邻右舍。夏天的傍晚,胡同里的居民都搬着板凳坐在自家门口,孩子们追逐打闹,大人们唠着家常,谁家做了好吃的,必定会给左邻右舍送上一碗。那种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现在怕是很难体会了。这些鲜活的记忆碎片,其中承载的人文价值,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铭记。
  如今,行走在群力新区,偶尔还能遇见一些坚持传统生活的老年人。他们或许会在阳台上晒一缸大酱,或许会在花盆里种几棵小葱,这些看似固执的生活习惯,实则是对当年生活记忆最后的坚守。半拉城子的往事告诉人们,城市的灵魂不仅存在于钢筋水泥之中,更蕴含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里。保护好这些记忆,也是在守护城市发展进程中宝贵的文化基因。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3856152838@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