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下解冻肉、炸过食物的油反复使用……生活中,不少习以为常的行为,可能会埋下诸多健康隐患。
肉放在室温下解冻
室温解冻大块肉类至少需要2小时,有的甚至得5个小时,这段时间微生物会迅速滋生。另外,室温下解冻的肉类汁液流失较多,口感、色泽较差;而静水解冻水温一般25℃左右,且导热能力大于空气,解冻速度更快,汁液流失更严重,口感比室温解冻还差。
■解决方法:提前一天将冻肉从冰箱冷冻室转移到冷藏室缓慢解冻。如果忘记了,可以用微波炉解冻(解冻模式),微波炉解冻后要立即烹饪。
用煎炸过食物的油炒菜
经过高温煎炸后的食用油,营养价值会降低,破坏了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煎炸过程中油脂会受到空气中氧气和水分等的影响,促进氧化酸败,出现“哈喇味”。
随着煎炸次数的增多,酸败程度会逐渐增加,油脂氧化酸败后产生的过氧化物和自由基会加快人体衰老的速度。这些油还会产生多种致癌物,还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回锅使用次数越多,含量就越高,这种成分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解决方法:偶尔一次的话,剩下的油可以合理利用。先冷却静置,过滤残渣后密封冷藏保存起来,做凉拌菜、调饺子馅、蔬菜焯水时可以使用。
炒菜后立马关掉吸油烟机
烹调油烟至少含有300种物质,包括具有强致癌性的多环芳烃类和具有诱变性的杂环胺类等。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增加患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子宫颈癌、生殖障碍、睡眠障碍、抑郁症、胎儿发育不良等疾病的风险。
■解决方法:开始烹饪前就把吸油烟机打开,等待半分钟左右开始倒油炒菜;烹调结束后3分钟再关闭吸油烟机。另外,最好选择风量能达到20立方米/分钟的吸油烟机。
喜欢热饮烫食
如果经常吃烫食,那么就会对很热的食物不敏感,继而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地烫伤食道黏膜,导致烫伤—修复—烫伤反复发生,增加癌变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将65℃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 年版)》中将有“热饮烫食”生活习惯的人列为食管癌的高风险人群。
■解决方法:不要吃烫食、喝烫饮,可以用手背试一下温度,感觉温温的不烫手即可。
发霉水果切掉坏部分吃
水果发霉了,无论肉眼可见发霉的面积多大,其他看似没坏的部分很可能也已经被污染了。吃下去的不仅是果肉果汁,还可能有大肠杆菌、展青霉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它们对健康危害很大。
细菌可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霉菌可导致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解决方法:一旦发现有霉变部位,整个丢弃,不要吃!
冰箱当成“保险箱”
有些人无论买了什么都往冰箱里塞,很多东西一放就很久。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各种食物长时间存放在冰箱里,很容易串味儿,也会交叉污染。
其次,冷藏或冷冻食物只可以减慢细菌的生长速度,但部分微生物仍能生长。
另外,冰箱里还可能有单核李斯特菌,人一旦吃了含单核李斯特菌的食物,就可能会引起李斯特菌病。初期表现为轻微类似流感症状,后期可发展为败血症、脑膜炎、脑脊髓炎、自然流产、早产、死产等,死亡率高达20%至30%。
■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冰箱,生熟分开存放;不要塞太满;定期检查冰箱;定期清洗冰箱。
菜板生熟不分
很多家庭都是1把菜刀、1个砧板,切完生肉又去切蔬果或熟食,这样生熟不分,很容易导致交叉污染。生鲜食物上的残渣及细菌很容易污染到其他食物,进而引发食物中毒。
■解决方法:切生肉不要和切蔬果、熟食用同一个砧板,避免交叉污染。砧板使用后要彻底清洗,悬挂晾干,避免细菌滋生和发霉。切食材的刀具最好也有区分,切生肉和切蔬果、熟食不要用同一把刀。
筷子常年不换新
很多家庭存在一双筷子用好几年的情况,只要筷子没坏就不换。实际上,筷子真的要勤换!特别是竹筷或木筷,如果环境潮湿又清洗不彻底,就很容易滋生细菌,甚至会发霉。
■解决方法:每次餐后认真清洗筷子,晾干后再放入碗柜,且碗柜要保证干燥;筷子要定期消毒,竹木筷子可定期用沸水煮20分钟(易变形)或每隔6个月换一次。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