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匠
小炉匠
“唤头”
□贾文玉 王宝滨
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当松花江开始跑冰排时,哈尔滨街头也热闹起来了,街头巷尾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凉糕、打糕、豆面卷……”“软包防盗门、换纱窗、安装晾衣架”。还有收废品的打鼓声,“嘭……嘭……嘭”。听着听着,早年间走街串巷的手艺人、生意人各种悠扬且充满乡音的吆喝声,便回响在耳畔。
修锅补碗的锔匠
早年间,老百姓过日子都千方百计地省钱。铸铁锅、水缸、咸菜缸裂纹了舍不得扔,让锔匠锔上接着用。摔成两半的盘子、碗也留着让锔匠接上。锔匠招揽生意会不停地大声吆喝:“锔锅锔碗锔大缸……”锔匠上句吆喝声刚落,大院里淘气的孩子们便接着喊道:“养个孩子尿裤裆……”
我五六岁时,常见锔匠干活。一次,邻居老佟头家的一只蓝花大碗不小心摔成两半。老佟家祖上是满族旗人,据说那碗是从乾隆年间传下来的。那时不知道是古董,就知道扔了挺可惜的。一天,我正好赶上锔匠给老佟头家锔那只蓝花大碗。只见腰扎围裙的锔匠端坐在自带的“马扎子”上(可折叠的凳子),将碗茬拿在粗大的手里,翻来覆去地端详一番后,把两片碗茬临时固定好,拿出缠着牛皮条的弓子钻来回拉动,在打好标记的碗茬上钻眼。因钻头镶有金钢钻,不一会儿便在碗茬上钻出两排小孔。然后,用小锤把一枚枚黄铜锔钉按顺序钉入小孔镶牢。锔好的蓝花大碗严丝合缝,还不漏水。锔好的蓝花大碗配上一排黄铜锔钉,比摔破之前更好看,堪称一件工艺品。长大后才知道,在收藏界,器皿修复现象十分普遍,被称为“破损之美”。
我还见过锔大缸的,工艺流程与锔碗一样,只是不像锔碗那么精细。我们小孩子看热闹时,大人们也围观。大人们看锔匠给大缸钻眼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收废品的老者
小时候家住平房,出入方便,一听到街上传来吆喝声,便跑出去看热闹。那时收废品的人以老者居多,不像现在以中年人居多,还能用微信付款。那时收废品的老者最初都挑着扁担,两头各系一个柳条筐,里面装着收到的废品,还有一杆盘子秤,胸前挂着装钱的帆布兜。后来就用上了手推车,车上备有破筐和旧麻袋。
那时收废品不敲鼓,只是大声吆喝。吆喝声有短有长,但不管长短,都有浓厚的乡音,“生铁熟铁换钱,铜线铁线换钱,废铅废铝换钱,玻璃瓶子换钱,牙膏皮子、钢笔水瓶换钱”等等。
那时物质匮乏,提倡废品回收再利用,废品收购种类繁多。回收玻璃瓶子、罐头瓶子每个二分钱,瓶口不能有破损。此后便留传下来下一句“二分钱一个瓶子——嘴好”的歇后语。此外,他们还回收头发,其中女性的长辫子价格不菲。旧耐火砖也在收购之列,每块2角。那时面粉每公斤3.7角,2角可买半公斤多面粉。
后来,废橡胶、玻璃瓶子便不在回收之列,增添了废塑料等。再后来又增添了旧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悠长的吆喝声变成了敲“鼓”声,敲的多数是口朝下、底朝天的塑料桶。
焊铁壶的小炉匠
儿时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还有焊铁壶的小炉匠。那时的铁壶是用镀锌铁皮壶身,加上底和盖,装上壶嘴制成的。由于壶底薄易漏水,得经常焊补。一看到小炉匠,我便会想起著名作家曲波写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外号“小炉匠”的栾平。
走街串巷的“小炉匠”挑个扁担,一头挑着小火炉、风箱,另一头挑着工具和镀锌铁皮。小炉匠的扁担上系着一面小铜锣,边走边用铜锤敲铜锣,叮当作响,从而招揽生意。赶上有活来了,就放下扁担,把炉火升旺,在漏点边缘滴上坏水(硫酸),然后拿出焊锡,用烧热的烙铁熔堵漏点后,就算干完活了。当年,焊铁壶也是个职业,靠这种手艺走街串巷,也能养家糊口。
划“唤头”的剃头匠
儿时街头的剃头匠不吆喝,左手拿“唤头”(音),右手拿钢条,用钢条从“唤头”中间往外一划,会发出“当啷”的金属撞击音。想剃头的大人、孩子们便闻声走出家门,叫住剃头匠。
剃头匠一般挑着扁担,一头挑着烧热水的炉子,另一头挑着板凳和剃头工具。那时的一句老话“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是这么来的。这话如果用在恋人之间,就表示两人基本不用再交往了。
戗菜刀的中年汉子
“磨剪子嘞……戗菜刀”。当年磨刀人的这句吆喝声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高亢有气势,抑扬顿挫,底气十足,尾音悠扬,听后让人为之一振。
磨刀人的行头基本一样:肩扛长凳,上面固定两块磨刀石,一块用于粗磨,一块用于细磨。凳腿绑着一个装水的铁罐,还有一个两边带手柄、非常锋利的戗子。碰上有豁口的菜刀,磨刀人先用戗子戗一戗菜刀的刃口,而后再磨。凳子另一头绑着坐垫,还挂着一个篮子或一个箱子,里面装着锤子、钢铲、刷子、抹布等工具。因磨刀人冬天也得磨刀,所以会往装水的铁罐里加盐,这样磨刀用的水就不会结冰了。
磨刀人以中年汉子居多,性情豪爽,皮肤黝黑,身体健壮,手臂上的肌肉线条分明。如果有人磨刀,他便放下板凳,骑在板凳上熟练地支起摊,接过菜刀,看看刀刃,然后在磨刀石上洒些水,便“沙沙沙”地磨起来。磨几下就用大拇指试试刃口,动作干净利落,吸引不少男女老少围观。
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磨刀人便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出现在第三场“粥棚脱险”中,而且还有唱段“为访亲人我四下瞧,红灯高挂迎头照,我吆喝一声‘磨剪子嘞……戗菜刀’”。其唱腔有板有眼,如行云流水,把生活中磨刀人的吆喝声原汁原味地搬上了舞台,令观众倍感亲切,久唱不衰。
随着时代的发展,昔日那些民间手艺人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充满烟火气息的吆喝声渐行渐远。今后,只能在影视剧中偶尔看到他们的身影,或再听听他们悠扬的吆喝声了。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3856152838@qq.com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