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日明
“高考前一个月,我已经请假回来陪孩子了,可孩子竟说不想参加考试了,我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近日,一市民拨打“96311”热线求助。接线的心理咨询师表示,目前中高考即将到来,一些家长选择了“请假陪考”,也有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长时间请假,而陷入焦虑中。
“其实是帮了倒忙。”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中心副主任刘淑昱认为,一部分家长是“卷付出”的结果,别人请假自己也请假;考试当天,有家长穿旗袍自己也要穿。这些“仪式感”未必是孩子需要的,家长的这些付出,只会让孩子有“如临大敌”的感觉,人为烘托气氛只会事得其反。
A
家长:“我请了一个月假”
考生:“我不参加考试了”
“我请一个月假得扣不少钱,你要是不好好考,真对不起我。”每当听到妈妈说出这句话,考生小凡就非常反感。
5月初,小凡的妈妈王女士就请假陪小凡一起复习了。王女士尽职尽责,每天换着样儿做饭菜,儿子复习的时候,她就静静地坐在一边陪着。
王女士这样的后勤工作做了一星期,原本期待儿子能安心学习,用好成绩报答自己。让她没想到的是,小凡告诉她,自己不想参加高考了,第二天小凡真的不再复习了。
“这么关键的时候,孩子竟然耍这种脾气,我真是没办法了。”接到电话,心理咨询师能感受到一名母亲的焦急心情。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小凡母子一起来到了心理诊室。
B
家长:“我请假是做好后勤”
考生:“她就是在后面监督”
“我妈为我学习付出了很多,我当然知道,可是无论我考出什么样的成绩,她永远不满意,在她眼里超常发挥是必选项,这让我对‘超常’这个词的理解都模糊了,这种压力下还是算了吧,我不考试就谈不上考不好了。”小凡把自己的苦恼对心理医生和盘托出。
王女士对小凡的学习要求严格,为了不让小凡骄傲,每次小凡考出好成绩,她都表现得若无其事,认为这是应该取得的成绩。王女士从不表扬小凡,也不对小凡学习的努力加以肯定。当小凡成绩不太理想时,王女士总是唉声叹气,一再用“别人家的孩子”和小凡对比。在小凡眼里,妈妈对自己的成绩永远都是不满足的,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行。这次小凡原本在家正常复习,自从妈妈请假之后,小凡就感觉家里的气氛太紧张了,让自己喘不过气来。
小凡说,妈妈一直在自己身边,他喜欢边听音乐边做题,现在被禁止了;自己做题累了想玩两把游戏,也被禁止了。王女士说:做数学题累了,可以背一会儿英语单词,学习内容不一样了,就是休息。
“我真想问问我妈,你工作一天累了,回家后再做家务,内容完全不一样,这能算休息吗?”小凡表示,自己现在就像在监工的眼皮底下做工,稍有走神就会被提醒,这种感觉让人非常疲惫。
C
心理专家建议家长
不要“卷付出”强化“仪式感”
刘淑昱表示,“在中高考前夕,为孩子做好后勤工作,保证好孩子的饮食,这是有用处的。但强化时间节点、强化“仪式感”是不明智的,在这个时间孩子需要的是安静和平稳,不是情绪上的大起大落。”
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心理指导中心“96311”接线心理咨询师说,“在接线过程中,能感觉一些家长在‘卷付出’。所谓的‘卷’,就是看到同事请假陪孩子高考,自己也要请假;听到同学或朋友有人穿旗袍,自己也要穿旗袍,就是所谓的‘旗开得胜’,而这样的‘卷信息’‘卷付出’,压力势必会转嫁到考生身上。”
刘淑昱认为,此时家长应关注整体而非干涉过程。一些父母认为在冲刺阶段要盯紧孩子,其实这种过分关注对孩子的复习帮助不大,只会让孩子产生“父母对自己不信任、对自己成绩不满意”的担忧,这些累积在一起会产生焦虑,对于考生以平稳心态参加考试会有负面影响。父母在这一特殊时期,应给孩子强有力的心理支撑,父母表现得越轻松,孩子越会显得“胸有成竹”。如果作为孩子后盾和支撑的父母先乱了,孩子会更加紧张焦虑。在中高考临近的时候,更应保持“平常心”,而不是强化“自我感觉良好”的“仪式感”。尽可能把特殊时期当做常态对待。家长此时应该注意的只有“做好自己”,像平常一样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量不要请假陪读、刻意制定高考食谱等强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