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D区。
联发街5号“黄房子”今(左)昔(右)对比。
□王宝滨
哈尔滨市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家确定的中东铁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座落在南岗区西大直街以南,马家沟河以北;东至红军街,西至耀景街。这一区域是哈尔滨百年以来重要的俄罗斯民居建筑遗存。
一
黄房子,与哈尔滨城市规划同步
1898年6月,中东铁路工程局(以下简称工程局)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率工程局机关人员乘船抵达哈尔滨,来到田家烧锅(现属香坊区)开始办公。翌年春天,工程局着手新市街规划。它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个规划街区,早于埠头区(现道里区老城区)一年。
新市街的规划是按中东铁路公司副董事长盖尔贝茨的指示制定的,并经董事会核准。规划图上有街道、住宅、广场、教堂、医院、铁路管理局址等设施。建设工程于1899年春季开始施工,施工负责人由工程师列夫捷耶夫担任,他的助手是工程师韦利斯。1901年列夫捷耶夫离开哈尔滨去大连,后来奥布洛米耶夫斯基成为施工负责人。规划中的新市街为行政办公区域,位居全城最高处,以尼古拉教堂为中心,以大直街为中轴线,左右放射性规划数条街道,构成若干街区。
工程局在新市街建设大型公用建筑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护路军司令部、商务学堂的同时,为给俄籍职员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兴建了大批俄罗斯田园建筑风格的“黄房子”,并有齐备的生活配套设施,使远离家乡的俄国工程技术人员备感亲切。
二
黄房子,凝聚中国工匠智慧与汗水
工程局从中国南方各省招募大批工人,有石匠和木匠。从1901年夏季开始,施工进度有序推进。每年施工的中国工人达15000人。
中国工人被安置在新市街中部的工人村,即现南岗区花园街附近。该村可容纳1000余人,人员住得满满的。中国工人遍布各大广场、街区,从事挖掘地基、地窖、水井,砌砖、抹灰、铺瓦或敷设铁皮工作。
在哈尔滨早期建设中,建筑材料和运输是个大问题。公路尚未形成,木材、石材主要靠水路运输。1899年松花江上游吉林林区作业效率低,木材迟迟不能运来,工程局只得到哈尔滨以东的山区采伐。建设施工需要大量红砖、料石和石灰。红砖是在哈尔滨地区新建的几座中国砖厂烧制的,也有从阿什河(今阿城)运来的。石头是在沿江下游老山头采制的;石灰是在二层甸子(今玉泉)、白帽子(石灰小站,现已拆除)、平山烧制的。水泥和钢材是通过海运、内河运来的。
为了加快工程建设,工程局在新市街铺设了临时铁路专用线,通过铁路把砖、瓦、砂、石等运到工地。牵引建筑材料的火车,驶过架设在马家沟河上的临时铁路桥,把木材、料石及石灰等建材,源源不断地运到现海城街一带的施工现场。1905年大规模建设工程结束后,临时铁路线被拆除。
当时中国工人的薪水不高,生活简朴,吃苦耐劳,严守纪律,没有节假日。为了稳定中国工人情绪,俄国人按市价向他们出售面粉、小米、豆油、食盐和烟叶。诸如肉类、糖和大米等,仅在中国传统新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才向他们出售。
三
黄房子,保留百年街区风貌
“黄房子”采用俄罗斯田园建筑风格,门窗被刷成红、蓝、绿等颜色。临街的房舍高大、排列有序,附带门斗和凉亭。街区中间的绿地上,建有简陋房舍(“板夹泥”建筑)、仓库、马厩、水井、泔水窖和厕所等。“黄房子”周围有木板杖子,院内有汽车库、门卫房及园丁住所。
“黄房子”屋顶有坡顶和平顶两种,坡顶有利雨雪滑落。房盖有“洋铁皮”、红瓦、灰瓦之分。房顶烟囱造型各异。建筑立面丰富,由红砖砌成了房檐、腰线和墙角等。墙体厚60厘米,双层门窗,地板和天棚是用红松板铺设的。室内举架高,冬暖夏凉。部分室内有浴房、下水道,但无厕所。门斗、凉亭(又称太阳间)和暖亭皆为木结构,门斗尖顶、双扇门;凉亭面积大小不一,上半部分是方格玻璃窗,下半部分是雕花木墙,镶有红、黄、蓝、紫、绿彩色玻璃。暖亭房檐装饰精美,门窗镶双层玻璃,下半部分是带雕花的实体墙;棚顶有保温层,外涂鸭蛋青色或奶黄色油漆;室内宽敞、明亮,安有水晶吊灯。
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现有两幢历史保护建筑:一幢是联发街1号南岗博物馆小楼,楼体高低错落有致,富有艺术表现力,堪称哈尔滨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经典之作。室内“别列达”(音,意为火墙)多,房顶烟囱造型奇异;室内楼梯盘旋而上,窗户被设计成斜式的,堪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另一幢是联发街5号建筑。室内装饰奢华,紫檀色高墙裙营造出高贵优雅的氛围。壁炉设计精美,搭配壁画和花卉图案,棚顶有石膏花。房间铺硬木人字形地板,整个居室显得高雅华贵。室内举架高,窗户开口外窄内宽,室内采光好。
新中国成立后,现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黄房子“隶属铁路房产段管理,有铁路员工居住,三年小修一次,五年大修一次。不间断的维修使房屋状态较好,为恢复性整修打下了基础。1969年,联发街5号建筑曾筹建纪念馆,原住户迁走,室内外进行全面大修,但进行到布展阶段时,因故取消。经那次大修,使得该建筑状况好于其他“黄房子”。
四
黄房子,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六十多年前的“黄房子”一带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树木林立,百年古榆举目可见。榆树多数是土生土长的,而丁香、白桦树和钻天杨等是移植的。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花园街路边是高大的榆树;北京街、海关街路边是山核桃树;海城街路边的榆树树冠被修成蘑菇状;沈阳街路边是白桦树。春天绿地百花吐蕊,树木枝繁叶茂;秋天落叶纷纷,一片金黄;冬天树冠上的积雪一片洁白,街区宛如童话世界。
据《哈尔滨城市规划》书中介绍,哈尔滨的城市绿化与中东铁路建设同步进行。时至1932年,全市住宅区和公园内总计栽种树木29万株。树种比例,榆树约占51%,白杨(含钻天杨)约占24%,其余是柳树、落叶松、丁香、白桦、沙果、稠李子、杏树、枫树、白腊树、黄柏等。1958年以前,现“花园邨”是一片榆树林,百年大榆树密密匝匝。街区绿树与黄房子相互交织,相得益彰。
六十年代中后期,许多树木因建房被毁,但多数百年老榆树被留了下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哈尔滨市实施挂牌保护制度,为百年古树登记造册。古树牌上有编号、科属、树龄等信息。2019年,古树牌上增加了二维码,可用手机扫码识别。
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历经时光淬炼,重现往昔风华,一砖一瓦皆是历史注脚,一草一木尽藏岁月故事。漫步于此,每一步都踏碎时光的界限。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回音壁,更是文旅融合的新地标。政府部门以“修旧如旧”的匠心,将百年文脉转化为沉浸式文旅体验,邀约人们共赴时空之旅。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宝滨 中铁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文史馆馆员。
· 本版特约顾问 王铁 ·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3856152838@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