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秋,作者在道里区建议街1号老宅留影。
作者现在的家。
□滕国平
对于许多人而言,搬家或许只是生活中一段短暂忙碌的小插曲。但对我来说,每一次搬家都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1960年,我出生在南岗区平安街(现平公街)17号的一座俄式院落。那时,我家租住在院落中的一间屋子里。在我出生后,多亏了房东刘爷爷的牛奶,才让我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记忆中,刘爷爷面庞黝黑且消瘦,有些驼背,其余的便只记得隐匿于喧嚣城市中的斜面屋顶、绿色板障子,以及一簇簇盛开的丁香花。这是我的第一个家。
1967年,哈尔滨市第一商业局在南岗区清明头道街建了2栋板夹泥结构的宿舍,父亲幸运地分得一套住房。隐约记得每栋大概有10户人家,室外建有公共厕所。门前不到20米的地方下一个缓坡便是火车道。只要火车驶过,便会发出隆隆巨响,以至于过了很久才习惯夜间的噪声,安然入睡。室内土地裸露,父亲便在地上搭好木方,然后用拆箱木板铺成简易地板。每当地板折断需要更换时,一掀开地板,潮湿的土地上总能看见好多潮虫。
后来,为了扩大居住面积,每家都接出了门斗。为了采光,人们还在门斗的斜屋顶装了一扇天窗,但一到下雨天,天窗就漏水。
当时家里没有什么家具,我和奶奶睡在外屋的小火炕上,里屋靠火墙有一张木床、一张桌子、几个木凳、两个木箱,还有两只装衣物的柳条包,这些便是全部家当。虽然条件简陋,好歹有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家。
1968年初的一天夜里下了场大雪,早晨起来连门都难以推开。裹小脚的奶奶在扫雪时不慎跌倒,在医院昏睡了5天后离世。此后,父母每次看到与奶奶相关的物件都会触景生情,于是便决定换房,搬离这个伤心之地。
1969年初,我家搬到了原和兴路副食品商店后身的“哈商舍2栋”一处3层楼房,与一户于姓人家合住在1楼的一套两屋一厨里。我家4口人住在12平方米的大屋,于家6口人住在9平方米的小屋。屋内的水泥地面比以前家里的简易地板整洁了许多。共用的厨房有两个炉灶,需要错时做饭。虽然厕所是两家共用的,但相比之前的室外公厕,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尽管是楼房,但当时没有集中供暖,每家便在院内用木板搭成棚子,存放煤、柈等杂物。
后来,父亲在单位买了一些处理的旧家具,有一张黑色写字台,一张俄式铁床,两把帆布折椅,两把皮面木椅。此外,还买了两个书架和一个铁艺花架摆在屋里,增添了些许文化气息,在当时看来也算气派、讲究。就在这一年,我进入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读书。
1972年,经人介绍,我家再度搬家。这回搬到原新阳路351号的3层黄楼里。后来,这栋楼又加盖了2层,变成如今的5层楼。黄楼一共有9栋,我们住在4栋。
当时我家的住房是一屋一厨,面积24平方米,两家共用一个卫生间,不过拥有独立厨房,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错时做饭,这无疑是生活品质的又一大进步。同时,我还拥有自己的专属空间,一个大约5平方米的吊铺。一侧铺上褥子,用来睡觉休息;另一侧的木质书架上摆满书籍;中间能放下一个小矮桌和一个小板凳,方便我看书写字。随后,我转入哈尔滨市新康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恢复高考后,我在师范附小学习小组的3位同学,一位考上清华大学,如今定居加拿大;一位考上同济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任教;还有一位成了钢琴家,旅居德国。而我则阴差阳错地与大学失之交臂,至于是否与搬家、转学有关,则是后话了。我在这里一直住到1979年高中毕业。
1980年,哈尔滨市第一商业局在道里区建议街1号建起了家属楼。父亲上交旧房后分得一套45平方米的新房,位于顶层5楼。同年,我参加了工作。1984年,我结婚了,把其中一间16平方米的屋子简单装修成婚房。第二年,女儿出生了。
1989年,父亲退休后通过补差,在道里区新华街32号分到一套23平方米的一屋一厨住房。从此,我们一家3口自立门户,有了自己的小家。房子虽然狭小局促,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食其力,真切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在此期间,女儿考上了哈尔滨商业大学计算机专业。1998年,母亲因病离世。2001年,单位改制,我主动下岗承包了一辆出租车。2006年,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考取了国家注册的旧机动车评估师。在这套狭小住所蜗居的几年里,生活发生了太多变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以至于后来从这里搬离时竟有些不舍。直到现在,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
2007年,哈市出台购房补贴政策,我正好符合申报条件,于是开证明、填表、参加摇号,幸运的是我成功中签,获得3万元现金补贴。随后我卖掉原住房,在道里区河广街31号6楼购置了一套51平方米的两屋一厨新房,添置了衣柜、餐桌、床、沙发等家具和家电,还有了一个可以聊天、喝茶、看电视的客厅,基本拥有了真正的家。
在此期间,女儿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也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卫生间装上了热水器和浴缸,生活条件与以前相比有了极大改善。
时光匆匆,在河广街一住又是9年,住得还算舒适。还没等我好好回味,妻子就到了退休年龄,爬楼梯有些吃力,而我几年后也将步入退休生活。于是,换一处电梯房的想法油然而生,想远离市中心的喧闹,寻一份清静。
后来,我家在松北区选定了一处16楼毛坯房,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户型为两室两厅两卫。经过近半年的装修,2016年6月正式入住。这次除了新购置的部分家具、家电直接送货上门外,原有的东西可真不少,装了满满3辆厢式货车,整整搬了一天,天色擦黑才算完事。后续的收拾、归位、搞卫生,花了将近一周时间。
如今坐在宽敞的客厅,望着楼下的公园,蜿蜒的河道,还有近在咫尺的哈医大四院,心里的舒适幸福感油然而生。最让人舒心的是停车方便,小区内车位充足,就算回来得稍晚,路边也有停车位,这下可解决了心头一大难题。只是女儿成家后,屋子里少了年轻人的热闹,显得空旷孤寂。
这时我又在想:房子要是稍微小一点,或许更适合我们。唉!人就是这么矛盾,一家三口住在23平方米的房子里时,一门心思想着怎么住上大房子。如今住上了大房子,又琢磨房子小一点会不会更好,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别再跟自己过不去了,眼看年近七十,安心在这养老才是最佳的选择。
搬家,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它见证了我们的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带给我们生活上的节节攀升。我相信在祖国的庇佑下,人们的生活定会越来越好。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3856152838@qq.com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