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鸿凌
中央大街的繁华侧影下,老道外的幽深巷弄里,斑驳的老厂房外墙、寻常社区的红砖墙……行走在哈尔滨,不经意间,总会与一幅幅斑斓的彩绘撞个满怀。它们不再是零星的点缀,而是凭借“成本低、互动强、传播快”的优势,成为冰城街巷间蓬勃生长的艺术力量。这些跃然墙上的画卷,不仅瞬间点亮了城市的角落,而且变成了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游客镜头里鲜活的“城市名片”,让艺术真正流淌进城市的公共空间。
彩绘艺术跃然街巷
市民游客争相打卡
“墙上的艺术,远不止于美化。”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爱情主题”墙的创作者崔德龙一语道破玄机。在他眼中,真正的好墙绘,必须讲出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故事和灵魂。
如今的冰城,从喧嚣商圈到静谧街巷,从居民社区到工业遗迹,越来越多的灰墙正被艺术的画笔点亮。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爱情墙”诉说着浪漫,香坊菅草街的“国潮长廊”流淌着传统,还有焕新的工厂外墙、“我在尔海等你”彩绘台阶、太阳岛上“彩虹桥”……这些被彩绘点亮的角落,迅速在旅游攻略和社交媒体上爆火。居民在这里找到新的生活意趣和文化认同,游客则循着地图专程“寻墙打卡”。这种“艺术引流”效应,直观展现了彩绘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魔力——它以相对经济的投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磁场,丰富了游历体验,让冰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更鲜活、更可感的方式被看见、被触摸、被传播。
文化创意产业兴旺
转角就能邂逅艺术
这股重塑城市面貌、讲述城市故事的浪潮背后,是城市文旅规划的有序推动,更离不开一群手握画笔的创作者和他们的团队。
崔德龙亲历了哈尔滨墙绘行业的转变。从2011年的个人工作室接零活,到2019年成立公司承接大型项目,他感触最深的是——业务范围的变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缩影。早期多是餐厅、幼儿园的内部装饰,现在完全不同了。
崔德龙细数着客户名单:政府主导的美化工程,街道社区的微更新,各大景区、商业综合体改造……订单量的持续增长,印证了一座城市对文旅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增长的重视,也为“城市画师”们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对孙德华而言,画笔承载的是对家乡的深情。2014年在江浙做墙绘时,南方城市街头巷尾无处不在、创意十足的彩绘,深深震撼了孙德华。“城市仿佛披上了一件彩绘的外衣,转角就能邂逅艺术,整个氛围浪漫又充满活力。”这景象在他心中埋下种子:“我的家乡历史底蕴深厚,也该有这样生动的‘城市皮肤’,让每个角落都能讲故事。”
2021年,孙德华毅然返乡创办工作室。团队接手的一个老旧厂房改造项目,成为梦想的起点。三面巨大的连幅彩绘上,笑容灿烂的卡通女孩置身于缤纷花海,灰暗的厂房瞬间生机盎然。完工后,不仅居民喜爱,路过的年轻人也纷纷驻足拍照,沉寂的老厂区因艺术焕发了新生。
墙面开始“讲故事”
建筑被赋予温度与灵魂
彩绘的力量,最直观地“书写”在焕然一新的街巷里。
道外区中马路与景阳街交会处,一幅800平方米的巨型墙绘“丁香园”震撼亮相,成为新地标。创作者匠心独运将冰城市花丁香,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建筑巧妙融合。巨大的丁香花枝仿佛破墙而出,花瓣在“风”中轻舞,引来市民游客驻足流连,为“中华巴洛克商圈”注入了清新浪漫的现代气息。
香坊区菅草街,一段200米长、斑驳的老红砖墙重获新生。墙体上数十幅直径1.5米的圆形彩绘,描绘了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700平方米的“国潮风”长卷,彻底改写了老街的容颜。清晨,晨练归来的老人漫步于此;傍晚,放学的孩子在家长带领下,指尖触碰彩绘,辨认“大雪”的雪花,聆听节日的传说。这条老街,因为这面墙,悄然变身为滋养居民文化根脉的“长廊”。
一面面彩绘在巷陌间绽放,冰冷的建筑被赋予了温度与灵魂,它们成为哈尔滨最灵动、最富人情味的“城市名片”。
专家建言
绘就城市文化新图景
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董晓泮认为,优秀墙绘能将城市历史、民俗、地域特色直观呈现,变单调墙面为充满感染力的艺术景观,为城市注入色彩与活力。作为公共艺术,它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壁垒,成为连接市民与游客的纽带,有效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吸引了人才、投资与旅游,提升了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石的重要途径。
董晓泮提出建议:深耕文化沃土,打造特色IP。深挖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浓郁的市井文化、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在相应区域精准绘制主题墙绘,如冰雪运动场景、历史街区生活图景,生动传递城市魅力与文化传承。
规划先行,与空间共融共生。商业区侧重时尚现代;学校、图书馆周边侧重文化教育内涵;老旧小区改造中融入温馨生活场景,提升幸福感与环境品质。
构建长效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创作增强归属感,建立专业维护机制保障作品持久魅力,并通过多元化宣传推广如主题展览、文化节,将墙绘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城市文化新名片。
本版图片由“哈报手机记者”张本盛、王国君、邵玉范、傅强、史敏捷、毕序东摄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