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燕牌”自行车车标
“孔雀牌”自行车车标
▲“孔雀牌”自行车说明书封面。
▲“孔雀牌”自行车。
□石间
上世纪50年代初,哈尔滨轻工业史曾是“空白”。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争取国家和兄弟省、市支持,加强合作,外引内联,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围绕自产“三大件”开展攻关,组织生产,很快“鹿牌”缝纫机,“银燕”“孔雀”牌自行车,再到后来的“北方”牌手表,纷纷量产,甚至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一
百年前
埠头区出现自行车运动
哈尔滨不仅自行车普及得早,而且自行车运动也比国内其他城市更为火热。191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满足铁路员工开展自行车运动的需求,在埠头区药铺街(现中医街)修建了一处自行车比赛场地。场地的赛道周长250米、宽4.95米,弯道设计为斜坡形,十分适合开展自行车竞技运动。每逢周末,一些俄国铁路员工便聚集于此,参加自行车比赛。
中国政府收回中东铁路所有权后,自行车场更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一公共体育场。此后,场地的功能发生了改变,侧重开展田径、球类等项目,自行车运动逐渐冷落下来。抗战胜利后,苏联侨民协会接管了赛车场,自行车运动得以恢复,一些苏联侨民和中国人时常在此举行比赛。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侨民协会将赛车场移交给哈尔滨市体育会,为自行车运动在哈尔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小时候,笔者家附近的中医街有一座红星体育场,它是哈尔滨乃至全中国最早的自行车比赛场地。那时,笔者经常去红星体育场骑自行车,在斜坡形的弯道上,深切地体会到了自行车运动的乐趣。
二
“银燕”飞翔
地产自行车轰动全国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自行车作为骑行工具传入哈尔滨。在那个年代,自行车属于高端消费品,当时的哈尔滨没有生产自行车的能力,所有自行车均为进口,本地只能进行简单的维修保养。
上世纪50年代,哈尔滨经历了从消费型城市向重工业城市的重大转变,哈尔滨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断创造着新的城市历史。
1958年9月,哈尔滨生明昌机械厂与多家自行车修配合作社合并,组建了国营哈尔滨自行车制造厂。这一举措标志着哈尔滨自行车制造业迈出了独立自主生产的关键一步,为本地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9年,在建国10周年举国欢庆之际,哈尔滨地产的第一辆自行车“银燕牌”自行车正式下线,标志着哈尔滨的自行车制造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银燕牌”自行车的诞生凝聚了众多工人师傅的心血与智慧。生明昌机械厂的前身是祥泰、墨林铁工厂等十几家企业公私合营组建的国营企业,虽然工厂规模不大,但设备齐全,工人师傅技术全面。他们在仿造德国“鹰牌”自行车结构的基础上,投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为哈尔滨人民打造出一辆时髦的自行车。
作为当时的时尚之都,哈尔滨在“银燕牌”自行车的设计理念上相当超前。这款自行车不再单纯采用黑色车漆,而是大胆采用了各种彩色车漆,同时摒弃了传统的黑色橡胶车胎,选用了醒目的橘黄色橡胶车胎。这些超前的外观设计,让“银燕牌”自行车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使得人们在远处就能一眼认出它。
在配置方面,“银燕牌”自行车相当先进。窄圈、窄瓦盖、大牙盘、吊簧座、前手闸等设计都引领了当时的时尚潮流。而且,瓦盖、脚蹬子、幅条、支腿、后货架等部件全部经过电镀处理,不仅美观大方,还提高了耐用性。值得一提的是,瓦盖前端还装有一架铝制喷气式飞机模型,仿佛随时都要冲破云霄,直上蓝天,这些精巧的设计让“银燕牌”自行车想不出名都难。
哈尔滨能够生产自行车的消息不仅在哈尔滨本地引起了轰动,更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地派出一个摄制组,来哈拍摄了一部介绍“银燕牌”自行车诞生的纪录片。许多自行车厂的职工参与了拍摄工作,他们扮演骑车群众,骑着崭新的“银燕牌”自行车,满面喜悦地穿行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
这部纪录片不仅成功宣传了“银燕牌”自行车,还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哈尔滨火车站、霁虹桥、国旅等著名地标景观,成为了哈尔滨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纪录片中洋溢着工业新品迭出、人民生活幸福、社会蒸蒸日上的浓厚氛围。
三
翘把、脚闸“孔雀牌”自行车
适合哈尔滨城市环境
哈尔滨自行车制造厂成功生产出“银燕牌”自行车后,厂里的技术人员继续调研,发现哈尔滨城区有不少上下坡路段,尤其是南岗与道里、道外交界处,道里和顾乡交界处,都是上下坡路段。“手闸”自行车废轮圈,而且双手捏闸不方便。因此,哈尔滨自行车制造厂的技术人员从城市道路特点出发,设计出了翘把、脚闸制动的“孔雀牌”自行车,更加符合人体力学,骑行时既时髦又轻松。
但“孔雀牌”自行车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品种单一的问题,基本只有标定、轻便两种款式,颜色也仅有黑、绿两种花色,始终无法摆脱这一困境,同时质量也不高。1963年,哈尔滨自行车制造厂与市轻化工机械厂合并后进行了技术改造,制定了年产3万辆的目标。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直到1965年才实现这一生产目标。
笔者年轻时骑的那辆“孔雀”自行车,是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ZA21型载重自行车,它可以说是最后的“孔雀”了。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时龙江电工厂推出了“飞龙牌”自行车,那是一款26型铝合金自行车,在哈尔滨曾风靡一时。
然而,由于质量、品牌、营销等种种原因,哈尔滨的地产自行车终究无法与国产老牌厂家的产品相抗衡。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哈尔滨自行车总厂开始为上海自行车三厂代工生产“凤凰牌”自行车。自此,哈尔滨自行车产业呈现出“凤凰登堂”“孔雀落架”“飞龙搁浅”的局面,本地品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
自产“三转一响”
展现哈尔滨轻工实力变化
上世纪,在BP机、大哥大普及之前,“三转一响”占据着家庭高端消费顶流,而其中的自行车,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转”。
当年最有名的自行车,非凤凰、永久、飞鸽三大品牌莫属。26型的凤凰坤车精美轻便,是女士们的最爱;28型的永久、飞鸽自行车是男士的首选。但要论载重能力,最强的当属天津的28型加重双梁“红旗”自行车和青岛的“大金鹿”自行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品牌也小有名气,如广东的“五羊”自行车、南京的“大桥”自行车、沈阳的“白山”自行车、鞍山的“梅花”自行车、长春的“梅花鹿”自行车、杭州的“海狮”自行车、西安的“玉兔”自行车,以及哈尔滨的“孔雀”自行车。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能生产全套“三转一响”四种工业品的城市并不多,哈尔滨是其中的佼佼者,充分说明了哈尔滨工业基础的雄厚。1956年,哈尔滨第二刻字修表生产合作社生产出哈尔滨第一块秒表。不久,又试制成功三针手表,从此揭开了哈尔滨生产手表的序幕。1958年,哈尔滨太记铁工厂与几家缝纫机修理社合并组建哈尔滨缝纫机厂,成为黑龙江省唯一能生产缝纫机整机的厂家。同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开始生产直流电子管母子收音机。也是在1958年,哈尔滨地产“银燕牌”自行车诞生,而后“孔雀牌”自行车流行,进一步巩固了哈尔滨在“三转一响”生产领域的重要地位。
哈尔滨的地产自行车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从外国自行车的传入到地产自行车的诞生与发展,再到自行车运动的兴起与繁荣,每一个阶段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时代记忆。通过外引内联,努力攻关,生产出自有品牌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充分证明哈尔滨人民勇于挑战自我,在轻工行业敢于打翻身仗。这对于迈向新时代,步入数字经济时代的城市和人民来说,仍然是一种激励和传承。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石间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原馆长助理,哈尔滨文史馆馆员,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著有《哈尔滨党史图鉴》《哈尔滨党史20讲》《哈尔滨抗战史录》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