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刺前几分钟,约翰·肯尼迪与夫人在敞篷轿车中。
肯尼迪遇刺现场。
奥斯瓦尔德遭枪杀。 当地时间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关于公布与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前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以及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的相关机密文件的行政令。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肯尼迪总统遇刺案,在遇刺案发生后的半个多世纪,无数谜团造就了各种种阴谋论,一旦相关“机密文件”被公布,又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
肯尼迪刺杀案
逾六十年仍迷雾重重
美国总统,作为美国的国家元首和三军统帅,是美国霸权的集中体现。同时,这也是一份危险的职业,美国建国的200多年中,发生过多起总统任内被刺杀事件,其中4人遇难,3人受伤。4位遇害的美国总统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推动废除黑奴制并赢得南北战争的亚伯拉罕·林肯以及约翰·肯尼迪。肯尼迪也是迄今最后一名遇刺身亡的美国在任总统。这起案件早已超越了刑侦的范畴,至今仍有诸多未解之谜。
从1963年到1968年,冷战正在全球升级: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博弈几乎把人类推到了核战争的边缘,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和美国决策者的不断加码让美国深陷战争泥沼。在美国国内,民权运动活动家和反战人士与保守派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而时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对民权运动的支持也进一步加剧了公众舆论的分化。可以说,肯尼迪当时深处一个个人威望极高,但却招好战分子与白人至上分子痛恨的“旋涡”之中。
1963年11月22日,作为1964年竞选连任的非正式活动之一,时任总统约翰·肯尼迪与夫人杰奎琳抵达得克萨斯州,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便是巩固并扩大其在此关键摇摆州的支持基础。12时30分,肯尼迪的车队以缓慢的速度驶过达拉斯市区的埃尔姆大街。当行驶到得州教科书仓库附近时,一声枪响打破了所有的欢呼与平静,车队瞬间陷入混乱。这颗子弹从肯尼迪后颈穿过,坐在他身边的杰奎琳反应迅速,立即俯身靠向丈夫,用双手试图支撑住他。紧接着,凶手又射出了第二枪和第三枪,第二颗子弹击中坐在肯尼迪前面的得州州长,第三颗子弹则打碎了肯尼迪半边头骨,现场鲜血飞溅。送往医院30分钟后,肯尼迪被宣布死亡。
“诡异的杀人链”
嫌疑人众目睽睽下遭枪杀
案发后70分钟,警方就逮捕了嫌疑人奥斯瓦尔德,从他身上搜出一把左轮手枪,经对比后确认击中肯尼迪的子弹从这把手枪射出。
奥斯瓦尔德出身贫苦家庭,是退役美海军陆战队士兵。不过,当年在刺杀现场被捕后,奥斯瓦尔德一再否认自己是凶手。两天后,在警方准备将奥斯瓦尔德送往监狱时,他在众目睽睽下遭到另一枪手的刺杀,临死前他仍声称自己是“替罪羊”。
杀害奥斯瓦尔德的枪手叫杰克·鲁比,是一间酒吧的老板。他声称枪杀奥斯瓦尔德是出于对总统遇害的愤怒,而非为了灭口。
肯尼迪去世后,继任总统林登·约翰逊成立由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领导的调查委员会,并委派该委员会调查此案。调查期间,鲁比曾反复要求沃伦委员会将自己带回华盛顿,觉得自己“随时有生命危险”,可委员会没有答应这一请求。1967年,鲁比因患肺癌死于医院,临死前声称被人下毒。
更诡异的是,在肯尼迪死后3年,共有18个出现在枪杀现场或与此案有直接关系的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
各种“解密”
让刺杀案真相越藏越深
在历经近10个月的调查后,“沃伦委员会”在1964年发布调查报告称,刺杀肯尼迪的就是奥斯瓦尔德,背后“没有任何庞大的阴谋”。该委员会提交了大量相关材料,但根据1964年的政策,这些资料将被封存至2039年(因为到那时,已经不可能再有活着的证人)。
据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独狼”枪手刺杀总统的说法并不买账。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相关文件讳莫如深,这更加重了美国公众对肯尼迪遇刺背后阴谋的猜测。
尽管总统遇刺身亡并非历史上第一起,但当时电视的流行,强化了民众对肯尼迪遇刺的集体记忆,尤其是约翰·肯尼迪的遇刺经历中的诸多疑点的曝光,更是成为了诸多流传后世的阴谋论的“灵感来源”。无数关于肯尼迪刺杀的阴谋论开始流行,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认为深层政府为了安插傀儡控制政府而下令刺杀了肯尼迪;对肯尼迪总统心怀不满的中情局策划了刺杀并且在事后掩盖了证据;认为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由于不喜欢肯尼迪家族且担心自己在1964年大选中被“踢走”而策划了刺杀……
根据统计,截至2007年,与约翰·肯尼迪遇刺相关的阴谋论书籍已经在1000本至2000本之间,这一遇刺案也被称为“所有阴谋论之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民不仅没有遗忘阴谋论,对阴谋论的热衷还不断增加。2003年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的一项民调显示,70%的受访者怀疑刺杀事件涉及多人,2009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项民调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肯尼迪遇刺是阴谋的结果。
西方媒体曾制作过多部纪录片,请来各路专家、学者、知情人、前官员,根据公开材料,专门“解密”此案。但这种煞有其事的“解密”纪录片,从某种角度来说,却如一个个烟雾弹,令真相越藏越深。
“机密档案”一旦公开
美国社会会“炸锅”吗?
肯尼迪总统遇刺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数场政治刺杀的开端:1965年,非裔人权活动家马尔科姆遭遇民族组织的刺杀后身亡;1968年,著名民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同一年,约翰·肯尼迪的亲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被一名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巴勒斯坦移民刺杀。而后两起案件的“机密档案”,也是这次特朗普承诺将解密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约翰·肯尼迪只当了两年多总统,但威望和支持率很高。他死后,已经在美国政坛崛起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被视为民主党新星。1968年3月,罗伯特宣布已获总统大选候选人提名。6月5日凌晨,历史重演。在冲击总统宝座的关键时刻,罗伯特·肯尼迪在向支持者发表讲话时遭枪击,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据说,时任司法部长的他掌握了其兄长遇刺案的关键线索。
尽管行政令已经签署,但美国民众何时能接触到这些“最后档案”,尚未有最终说法。可能特朗普也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从而将其对自身最有利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一旦“机密档案”被公开,美国社会会“炸锅”吗?分析人士认为,大概率不会。首先,肯尼迪总统遇刺案及其所衍生出来的种种阴谋论,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更在意的可能并非真相本身,而是真相是否与我相信的那个“版本”一致。其次,案件已经过去60多年,不仅与案件相关的人物已经大多离世,符合当年美国政府封存机密的初衷,而且长时间的社会变迁,与刺杀案直接相关的利益纠葛已经完全与现状脱节,真相就只能是真相,何况特朗普承诺公开的只是档案而非真相。
综合新华社、央视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