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时脱产上大学 70岁时学用DeepSeek 不在意年龄,对一切充满好奇

我的母亲 有一颗好学之心

字数:1,816 2025年06月29日 家春秋

  我的母亲已经70多岁了,她曾对我们说,小时候,外公没有重男轻女,把她送去上学。在学校里,她参加篮球队、当团支书。师范毕业以后,被分配到高中教英语。她唯一遗憾的就是恢复高考那年,因为我哥即将出生,她没有参加考试,说这话时,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母亲40岁时
  报名脱产上大学
  我和我哥小时候贪玩,把书本随意扔在一边。母亲拿过来,默默地看,看了以后,还很痛心地说一句:“多好的内容,怎么就不能吸引你们呢?”我们虽然很羞愧,但该玩的时候还是一样玩。
  为了弥补学历的遗憾,母亲40岁时报名参加了脱产的大学学习。那时候,我上小学四年级,我哥哥上初一,我爸爸是公司的大忙人,工作在外地,根本指望不上。母亲每天早上叫醒我们兄妹后,还要做早饭,接着就是送我上学。她就读的师范大学和我的学校是两个方向,因此每天她需要骑着自行车走二十多公里,尽管路途遥远,但我们从没有迟到过。
  和年轻人一起学习
  书上都是笔记和批注
  当年,我翻开母亲的英语书,发现密密麻麻的都是笔记和批注。我很好奇这些内容她怎么能都记下来,她说:“怎么可能记得下来,老师讲得快,我年龄大,已经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所以,下课就得找其他同学借笔记。”她的那些同学,我在照片上看到过,大部分是花季少女,不到20岁。这样的年龄差距,真不知道母亲在课堂上是怎样克服心理障碍,又是怎样渐渐跟上上课节奏的。
  每天我有家庭作业,母亲也有。她和我一样不看电视,坐在我旁边默默地阅读厚厚的英文名著,时不时还要查字典、做标记。有时候怕打扰我,她会把门关好,走到院子里,小声地朗读、背诵。我问她:“你累不累?”她说:“累也得学啊!再说,不学不就跟不上了吗?”
  一边照顾生病的我
  一边背英语课文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我出麻疹,母亲心急如焚,但又要兼顾学业。于是,一大早她先安顿好我,看着我吃下早饭和药后,她去学校;听完两节课后请假回家,给我做午饭,看着我吃药,下午再去学校。就这样持续了两个星期,母亲的老师看不下去了,劝她不用来学校了。母亲说自己能行,非要坚持。后来还是其他同学说,回来给她补课,不会让她落下一节课的内容,她才作罢。
  陪我的同时,母亲也不忘拿着大学英语课本背呀背、写呀写。邻居说:“不学又怎样,日子照样过。”她说:“安排好了,两不耽误。”
  现在的我已经到了她当年那个年龄,将心比心,自叹不如。不过,我能理解她的内心世界:人要对自己有点儿要求,愿意拼、更敢拼才是生命的一抹亮色。
  后来,我也成为母亲的学生,看到她还是每天在家备课做笔记到深夜,很不理解:“你年年都教这几本书,怎么还天天忙成这样?”母亲笑笑:“就算是同样的书、同样的内容,学生不一样,教的方法也不一样啊!更何况,教材也在变化。”
  花了好几个月
  母亲给我织了件毛衣
  上大学后,第一学期回家,我得到的礼物,竟然是母亲织的一件毛衣,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在我的认知里,母亲除了天天“倒弄”那些字母,哪还会其他的技能?后来才知道,为了这件毛衣,母亲认真向邻居讨教,花了好几个月,终于大功告成。我抚摸着这件毛衣,心中百感交集,快退休的母亲,眼睛都老花了,但好像只要她想学,没啥学不会的。
  母亲退休以后,我很担心她在家里无聊,可谁知,她又迷上了参观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历史,让母亲深深沉迷,她甚至自制了“博物馆资料库”,方便收藏和回味。
  跟上时代步伐
  尝试用DeepSeek对话
  我的小侄女上初中时,母亲和小侄女一起看初中生必读名著,讨论里面的人物和情节。有时候听着她们的对话,让我这个语文老师都暗自吃惊,你别说,挺有深度和独到之处呢。我对母亲说:“你也没必要陪读得这么辛苦吧。”她说是自愿的,以前读书都是为了考试,现在有空了,给自己增加点文学修养,生活也多点闲情逸致。除此以外,和小侄女比赛做数学题、朗读英文、背诵单词,都是母亲乐此不疲的事情。按她的话来说,脑子不用会锈,现在自己的脑子灵光着呢。
  本以为这已经是她生活学习的全部,没想到,如今火爆全网的DeepSeek(人工智能应用软件)激发了母亲的兴趣,她尝试着和这新鲜玩意对话。经过DeepSeek润色后的小文章,让母亲感叹不已。她开玩笑说:“新科技把我的写作乐趣抢走了。”她让我好好研究和学习人工智能程序,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落后。她还把小侄女的错题输入到人工智能程序里,让程序生成同类型的题目,方便小侄女反复练习。
  如今76岁的母亲,不断摸索的技能依然未完待续,我发现她的兴趣点永远是那样积极和进取。不在意年龄、充满好奇心、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永远有一颗好学之心,这是母亲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井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