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遗留弹壳印证战斗激烈,历史文件记载体现重要地位

缝纫机残件再现抗联密营生活场景

字数:1,454 2025年07月26日 都市圈


  □本报记者 罗彦坤
  冰城的白山黑水间,埋藏着一条条通往深山丛林的小路,那是东北抗联勇士们用鲜血和革命意志铺就的密营之路。近日,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队员在通河县凤山镇青峰林场李兆麟青峰岭石门密营发现了锈迹斑斑的缝纫机残件,揭开了又一段抗联密营战斗生活场景。
  抗联密营遗址
  找到被砸成碎片的缝纫机残件
  李兆麟青峰岭石门密营有一片附属营区——抗联第三路军安乐河(沟)临时被服厂密营遗址,位于安乐河上游31林班辖区,“四普”小分队在这里找到几块锈迹斑斑的缝纫机残件。
  文化志愿者祁凤麟告诉记者,其中一个部件隐约还能看到商标,这是一台美国胜家牌缝纫机,又称“辛格尔”牌。志愿者们想努力“拼凑”缝纫机机架,但遍寻整个山坡也没能凑齐,能看出这台缝纫机是被人为砸碎的。队员们分析推测,当年搜山的日军发现这台机器后,砸碎并分散抛弃了残件,实施严重破坏,防止密营复建。
  安乐河(沟)临时被服厂密营遗址周围还发现了3处密营营房遗址。3处营房在安乐河北岸坐北朝南依次排列,背靠青峰岭山系,距离李兆麟将军石门密营指挥部直线距离1.5公里。2号营房遗址位于青峰林场作业区31林班11小班,根据发现物品显示,这里应是在被服厂工作的抗联女兵的住处。
  遗留大量弹壳
  印证当年抗联部队战斗激烈
  1号营房遗址位于青峰林场作业区31林班7小班,在这里,“四普”小分队发现了地垄痕迹和片镐等农具。初步判定,1号营房居住人员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和生产粮食。营房内,一口被砸破的铁锅吸引了志愿者们的注意。从灶膛内拣出的碎片怎么也拼不成一口锅,还有碎片被丢到了别处。队员们发现,这口被砸碎的铁锅留有锔过的痕迹,显然不是第一次被破坏,这也佐证了青峰岭石门密营战斗频繁、抗联部队处境艰难。
  营房后还找到一把锈迹斑斑的菜刀,刀身上有一个很大豁口,判断系人为故意破坏造成,这也是东北抗联第三路军艰苦岁月的真实写照。
  3号营房遗址位于青峰林场作业区31林班11小班、41林班2小班交会处。该营房是东北抗联第三路军驻兵地,营房周围发现多处战斗遗迹,遗留大量弹壳。初步判断,该处营房负责警戒护卫,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应该是阻击敌人、掩护部队转移的主要阵地之一。
  根据3号营房遗址墙基处生长的水曲柳树胸径判定,树龄已达到80年以上,能够佐证该处遗址的存在时间。营房外一堆莫辛纳干弹壳已经焦化成一坨,显然,当时战斗场面非常惨烈,战斗结束后,这里就燃起了大火,弹壳与木炭凝结在了一起。
  历史文件记载
  体现当年抗联密营重要地位
  李兆麟青峰岭石门密营位置十分重要,可北上铁力,西进木兰东兴、庆安,东返凤山,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时期的重要活动地点。这里也是东北抗联第三路军西征时期的一处主要密营,当时,东北抗日斗争正处于最艰苦时期。
  中央档案馆、东北三省档案馆合编的《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58辑中,记载了1940年10月4日,李兆麟关于各支队活动情况意见的答复内容:“首先是由神仙落,老平岗(凤山北)可以接近凤山木业、通河,经过大肚川山系,可以南出浓河,以二夜工夫就是能接近宾县腹地、筒沟、高力帽子以北一带,西出一夜工夫接近木兰腹地,同时经过蒙古山系接近巴彦,经过黑山接近庆城、东兴。这些地带就是土匪的老巢……现在我们就要利用这个条件了。”文件记载的内容体现了这个密营的重要地位。
  80多年过去了,李兆麟青峰岭石门密营营房内,没被带走的饭碗和生活用品尚在。文化志愿者们说,触碰到英烈遗物的那一刻,能深刻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守护、岁月长河的奔涌,领悟英雄精神的永恒。祁凤麟说:“如今的繁华盛世来之不易,皆是先烈们以生命为笔,用热血作墨所绘就。”
  图片为张智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