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游野餐,哈尔滨人的百年情趣

字数:3,180 2025年08月13日 副刊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松花江北岸沙滩休闲纳凉。  
  上世纪初,外侨在太阳岛江边野浴。   
  □王清海
  20世纪初,哈尔滨从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近代城市,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20世纪20年代,松花江南岸出现了江畔公园,北岸江边是星星点点分布于沙滩和树丛中的阳光浴场。每逢假日,一家家的人们便来到江边,围坐在一起享受日光浴,痛痛快快地来一顿野餐。百年之后的今天,这一传统依旧,白桦林间增添了时尚的露营,栈桥两侧荷花盛开,给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惬意的度假休闲好去处。
  一
  哈尔滨人会玩
  早年前便已有之
  哈尔滨的夏季,似乎是为亲近自然而生的。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俄国侨民随之来到哈尔滨。他们带着异国的生活习惯,在这片被阳光亲吻的土地上,与本地自然禀赋相遇,催生出“野游、野浴、野钓、野餐”四大休闲野趣,开启了哈尔滨夏季休闲文化的中西合璧之路。
  野游涵盖了人们在江边湿地、沙滩、周边山地风景区的游玩踪迹。每到盛夏,松花江边的柳丛间、湿地的草丛里,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彼此结伴相聚,从太阳初升到夕阳西下,欢声笑语从未停歇。在野游之后,陆续发展出野浴、野钓、野餐等独特的休闲野趣。
  早年间,哈尔滨松花江主航道靠近江南岸,水深流急,船多浪大,水性不佳或初学游泳者若在此处下水,危险重重。于是,江中心的太阳岛(原江心岛)成了最佳选择:水流平缓,沙质细腻,岸边灌木丛茂密,柳荫草蔽间藏着清凉,是避暑、戏水的绝佳去处。民国作家刘静严在《滨江尘嚣录》中曾描绘过俄侨野浴的热闹场景:“夏季酷热,俄侨男女,争往沐浴,皆精于泅泳之术,间有在水中停二三分钟者。其习浴之男女,多扬水为戏,习为快事。”俄侨大胆随性的休闲方式,与哈尔滨本地含蓄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却也悄然影响着哈尔滨人。渐渐地,江滩湿地间,中国人的野浴身影多了起来。
  不同于野游和野浴,野钓藏着一份静待的智慧。爱好者们会在江汊、湖边寻找隐秘的“鱼卧子”——僻静、便于落座的角落,甩下鱼竿,便开始了与鱼儿的耐心博弈。彼时的野钓,纯粹是与自然互动的乐趣,一杆一线,连接着人与水中的鱼儿。后来,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发展,野钓慢慢演变成度假村中带有娱乐性质的人工养钓,虽少了些“野”性,却也延续着人们对垂钓的喜爱。
  野餐是四大野趣中最具烟火气的活动。人们带着食物,到江边、湿地或山野间,找一块平坦的地方,铺上塑料布或布单子,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没有餐桌的束缚,没有礼仪的拘谨,只有清风作伴,虫鸣为乐,亲友间的谈笑在旷野中回荡。慢慢地,这种简单的聚会发展成搭起帐篷、驻留休憩的野餐方式,不变的是那份与自然相融的惬意。
  临江的地理优势,让划船游江也成了哈尔滨夏季的热门休闲活动,尤其受青年人追捧。那时的舢板船有一人双桨的,也有双人四桨的,小的能载2-3人,大的可乘4-5人。作家杨朔曾在文章中记载,他与青年朋友乘舢板船,在靠近哈尔滨城区的松花江上,一边划船一边畅谈理想抱负,江风拂过,少年意气与水波共荡漾。
  历史上,松花江上还有一种如今已经绝迹的独木船——“威呼”(音),是一种独木船。《黑龙江外记》记载,威呼形状似梭,大的能容五六人,小的可载二三人。船桨由剡(yǎn)木制成,两头为桨,形状像柳叶,船底圆,船舷平,两头尖且向上微翘。行船时,一人持桨,左右划水,若船有漏洞,便用青苔堵塞。因此,除了独自划船,威呼上常有一人手持青苔,全神贯注,随时准备堵漏洞,以防船中进水。
  清末民初时,哈尔滨松花江上还有威呼的身影,后来因危险性太大,便渐渐消失了。不过,人们仍习惯把木板制作的长而窄的小船称为“威呼”,用它进行划船比赛,或在江上做特技表演,让这种古老的小船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了人们的江畔记忆里。前些年,松花江边还有出租舢板船的。后来,出于对小船安全性的考虑,出租舢板船的活动逐渐消失,但划船游江的乐趣,早已刻进了哈尔滨人的夏日记忆。
  二
  上世纪50年代开始
  “野游”成为家庭度假标配
  上世纪5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与发展,哈尔滨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走出家门、拥抱自然的愿望愈发强烈,户外休闲活动也随之增多。机关、事业、企业等单位组织的集体野游活动多了起来,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城市周围的山地风景区和松花江湿地间展开的野游,延续着四大野趣的内核,又增添了集体生活的时代印记。这一时期,学校、机关单位的夏季近、远郊游尤为兴盛。玉泉、帽儿山、大顶山、太阳岛等处,成了人们夏季旅游的常去之地。这股野游热潮,成为这代人共同的幸福记忆。
  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次野游,我至今历历在目。当时父母单位组织到江心岛野游,还允许带家属。我那时才八九岁,和哥哥一起去的。江心岛绿草丛丛,灌木丛交错,沙滩特别洁净,沙丘高低起伏,对小孩子来说,简直是嬉戏的天堂。
  不过那次野游也有一些小插曲:眼看要返回了,突然下起了急雨。大家都赶紧往小船上跑,场面一下子有些乱。这时,有人大声喊:“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们,让老人、小孩、女同志先上船,你们再等等!”话音刚落,大家便悄然退开。另外,不知道是谁想出的主意,让把衣服埋在沙土里,然后赤身站在雨中淋雨。还有人干脆钻进水里,只露出头部淋雨。我和哥哥淋了一会雨后,也到岸边的水里坐着,反倒觉得暖暖的,这成了那天最特别的感受。没过一个小时,又来了一些船,雨也停了。我们擦干身上的水,穿好衣服,高高兴兴地返回了。如今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孩童时代“湿地游”的初体验,简单又深刻。
  这样的单位集体野游,不仅是亲近自然的方式,更成了增进感情、凝聚力量的纽带。在野游过程中,有人负责生火,有人带来自家做的干粮,有人照看孩子,大家分工协作,其乐融融。野钓的人若有收获,便将收获分给众人,让一份喜悦变成大家的快乐。
  这些集体野游活动,让四大野趣从个人或小群体的休闲,逐渐发展成全民参与的风尚,也让哈尔滨的湿地与山林,承载了更多关于团结、互助、欢乐的集体记忆。
  三
  步入新时代
  “野游”注入更多新潮流
  进入新世纪,哈尔滨对四大野趣的传承有了新的思考——如何让这份与自然相融的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的活力?答案便是将其升华为特色旅游品牌。为此,哈尔滨将“松江湿地游”作为夏季旅游的主打品牌,依托松花江水系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松花江湿地旅游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打造具有“北国水城”特色的旅游休闲胜地。
  2011年,哈尔滨举办了首届松江湿地旅游文化节,为“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建设搭建起重要平台。6月5日,首届松江湿地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盛大举行,活动以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为核心,整合文化、体育及休闲元素,推出热气球观湿地、龙舟赛、万人徒步等37项特色项目,并构建了涵盖水陆空的立体游览体系。
  在2010年5条湿地游线路的基础上,哈市2011年推出日游、夜游、区域环岛游、景区主题游等湿地旅游产品。其中,松花江日游航线8条:通江街——大顶子航线、通江街——老山头航线、通江街——一湖三岛航线、通江街——民主(巨源)航线、太阳岛——一湖三岛航线、通江街——金河湾航线、通江街——呼兰河口航线、通江街——松花江森林公园航线。湿地景区内部水上游线路6条:太阳岛风景区、金河湾湿地植物园、民主湿地、巨源湿地、伏尔加庄园、白鱼泡等线路。
  哈尔滨,因为有母亲河松花江,而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色彩;因为有了太阳岛和众多的沿江公园,让野游、野餐、露营、亲水等,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现代化城市向亲民方向的不断发展,城市提供给市民和游客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更加充满阳光,更加美好。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清海 哈市供销社退休干部、哈市文史馆员、哈市旅游产业专家顾问组成员。
  · 本版特约顾问 王铁 ·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3856152838@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