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志远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冷云的照片和八女投江的油画陈列在八女投江纪念馆中,八女投江雕塑建于牡丹江畔,让后人世代铭记。
1938年10月20日凌晨,在牡丹江的支流乌斯浑河的渡口,东北抗日联军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的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人围困于河边。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1938年11月4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在日记中悲愤地写下八女英烈的史实,赞叹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冷云(1915年—1938年),原名郑香芝,曾用名郑志民,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出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接受教育,1931年考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受进步教师影响,改名郑志民,表达为国为民的决心。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抗日工作。
8位巾帼英雄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八女投江”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悲壮史诗,展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巾帼英雄的英勇无畏,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1986年,乌斯浑河畔建立“八女投江”纪念碑,康克清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