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于傲立河岸的一株参天古松,是抗联第三军军部所在地

一棵松密营曾孕育抗联骨干脊梁

字数:806 2025年08月22日 都市圈


  本报讯(马宇兵 申智文 记者 张大星)在方正县层峦叠翠的深山中,一棵松抗联密营遗址历经岁月沧桑。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这处密营的身姿再次被清晰勾勒。“这里曾是抗联第三军的重要中枢,更是培养抗联中坚力量的‘摇篮’。”置身林间,方正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有关负责人张晓丹告诉记者,这处遗址承载的红色记忆依然炽热。
  一棵松抗联密营遗址位于方正县大罗密镇兴隆村兴隆屯西南13.8公里处、方正林业局星火林场事业区内,“今年,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我们循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档案线索,再次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利用现代测量技术,结合现场地形,精确测绘出遗址范围。”张晓丹告诉记者,经现场勘察确认,一棵松抗联密营遗址周长255.14米,面积4002.79平方米,整体呈矩形分布,遗址现状与“三普”时期基本一致,西侧半壁为葱郁林地,向东行走约50米,便是蜿蜒流淌的大罗密河。
  “‘一棵松密营’得名于早年傲立河岸的一株参天古松。这里并非普通营地,而是1936年至1937年间抗联第三军的军部所在地,更是培养抗联中坚力量的‘摇篮’。”张晓丹说,1936年至1937年,抗联三军一师常有钧部曾奉命在此设立“抗联军官训导处”。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一批批抗日骨干就是在这片密林中、河岸边接受锤炼,随后奔赴前线。遗址的格局清晰显示其经过精心规划,曾容纳指挥机关、训练场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遗憾的是,1938年抗联部队战略转移后,这处重要基地未能躲过日伪军的破坏,被敌人捣毁。“张晓丹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他们通过分析残存的遗迹痕迹,并结合详实的史志资料,首次确认了此地为一棵松抗联密营遗址的身份。此次“四普”复查,则进一步巩固了其历史坐标。
  一棵松抗联密营遗址作为方正地区乃至东北抗联斗争史的重要见证,是研究那段艰苦卓绝抗战历程不可多得的实物载体。它静卧河畔,无声诉说着抗联将士在密林深处坚持斗争、培养骨干、积蓄力量的峥嵘岁月,是这片黑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