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平均65岁+,自定规则打比赛 在球场上找到了归属感和年轻状态

古梨园“银发联赛” 冰城大爷用篮球投出活力晚年

字数:2,480 2025年08月27日 特别报道

  大爷们在篮球场上积极拼抢。  
  刘大爷购买的裁判工具。  
  大爷们在篮球场上分队比赛。
  □本报记者 霍亮 文/摄
  上午九时,当城市的上班人潮渐渐退去,道外区古梨园的篮球场上,一场激烈的对决才刚刚开始。这里聚集着一群银发篮球爱好者——他们顶着烈日奔跑、传球、投篮,汗水中洋溢着不减的激情。他们年龄最大的已近八十,平均年龄超过六十五岁。他们以矫健的身手和敏捷的步伐,打破了人们对晚年生活的刻板印像。
  每天上午,这片设施虽显陈旧却充满温度的篮球场,成了哈尔滨民间公认的、最具人气的老年篮球乐园。在这里,一群“老男孩”如同重返少年,奔跑跳跃,洋溢着不输年轻人的活力。夕阳红,依旧灿烂——他们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映照出退休生活里的别样光彩。
  年轻人要上班上学
  把早晚的场地让给他们
  古梨园的篮球场算不上豪华——地面有些许裂缝,导致篮球偶尔“不听话”,场地边只有几把简易的长凳供人休息。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场地,每天吸引着大量篮球爱好者前来打球,其中就有一批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大爷。他们大约有三四十人,最年轻的五十八九岁,最年长的已经77岁。每天上午九点多,这群大爷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古梨园篮球场开始锻炼。
  他们并非都住在古梨园附近,而是来自城市的四面八方。“他家住香坊、他家在群力、他家在哈东站那边……”在场边观战的黄大爷告诉记者,众人在这里打球已经好多年了。最初,这群老年球员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过来,但很多年轻人和学生也会来打球,由于人数较多,篮筐和场地有些不够用。后来,这几十位老球友一商量,决定把早上和傍晚时段让出来。“年轻人白天需要上班上学,没时间打球;我们退休在家,随时都能来玩。大家一致决定,每天上午九十点钟再来这里打球。”黄大爷说。每天上午顶着太阳打球,很多大爷的皮肤已晒出古铜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这里打球的老年球友越来越多。如今,每天上午的古梨园篮球场已成为民间公认的哈尔滨规模最大的老年篮球专场,古梨园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年篮球公园”。
  篮球“老炮”们
  互相照应打“联赛”
  虽然年龄大了,但大爷们并不满足于简单地投篮舒活筋骨,反而更喜欢像年轻人那样展开组队对抗赛。这也成了这群“老男孩”们自己的篮球“联赛”。他们的组队方式简单而和谐,唯一的原则是:各队实力要尽量均衡。
  “比如,身高较高、善于抢篮板的球员不能分在同一队,投篮准、速度快的球员也要尽量分散到不同队伍中。”大爷们告诉记者,“这让比赛势均力敌,能营造出类似NBA那样,悬念留到最后一刻的紧张感。”单从身高来看,来这里打球的大爷们大多是一米七左右,几名个子稍高的队员被平均分配到不同队伍中。
  考虑到体能有限,比赛以打进7个球为一局,输的队伍下场休息,等待下一轮。这样的赛制既不至于太累,又适应了老年人的体力节奏。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爷们的球场战术讲究朴实无华,没有复杂的跑位,也少有贴身对抗和拼抢,但每一次传球、每一个投篮都尽显功底与老到。这群人中有很多是打了一辈子篮球的“老炮”,虽然体能和弹跳不如当年,但场上意识和球感依然在线。
  古梨园的老年篮球联赛没有固定的组织者,却有着不成文的规矩:互相照应、量力而行。一旦有人摔倒,大家会立刻停下比赛,上前关心救助。这种自发的默契与温情,让古梨园篮球场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老年社区”。
  “老飞人”与“银发裁判”
  在篮球队中都有精彩表现
  在这支老年篮球队中,77岁的郑大爷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兄”——他是场上年龄最大的球员。郑大爷当过兵,一辈子坚持运动健身。他如今年近八旬,在球场上的步伐和灵敏度仍堪比年轻人,经常上演突破、得分“一条龙”的表演。
  在场外,郑大爷依然有着令人称道的“传奇故事”。一天,小区的电梯发生故障,家住24楼的他决定爬楼梯回家。很多邻居都不敢相信,这位77岁的老人仅用4分32秒就完成了。
  刘大爷用另一种方式参与活动——担任比赛的专职裁判。他年轻时是我省专业足球队的守门员,熟悉足球、篮球、排球等比赛规则。刘大爷购买了专业裁判哨,每天准时出现在球场边。刘大爷说,“吹比赛比打球还累,要时刻盯着场上情况。”虽然没有在场上投篮,但他的投入程度丝毫不亚于球员们。
  刘大爷还经常在比赛间隙给新队员讲解规则,耐心解答各种疑问。哨声一响,大家对他的判罚都特别服气。有刘大爷在场上,篮球比赛更规范了。
  郑大爷的矫健身姿、刘大爷的专业素养以及所有人的热情,构成了古梨园篮球场独特的风景线。很多在球场边观看比赛的年轻人感叹:在这群老人身上,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他们年轻的心态让人羡慕。
  老人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对运动的热爱,也收获满满。老人们把篮球视为保持健康的“良药”。“出一身汗特别舒服,比吃什么保健品都管用。”68岁的赵大爷笑着说,坚持打球后,体检时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更好了。同样68岁的李师傅告诉记者:“医生都说我比同龄人健康多了。”
  篮球上的拼搏
  是他们最好的“降压药”
  与身体健康上的获益相比,篮球为这群“老男孩”的精神世界带来更为珍贵的光芒。
  年轻时,他们是肩负家庭重担的顶梁柱、为事业奔波的劳动者;退休之后,难免有陷入“被时代边缘化”的怅惘。如今在球场上,每一次精准的投篮、每一记默契的传球,都能赢得队友的喝彩与对手的尊重,让他们重新焕发活力。
  74岁的崔师傅左臂上那道抢篮板留下的伤疤,在他眼中并非伤痕,而是“拼搏过的勋章”;68岁的赵大爷说,每次在场上得分之后,那种从心底迸发的兴奋,“比年轻时领工资还要开心”。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价值感,让他们挣脱了“衰老”的心理暗示,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热望。正如他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只要还能跑得动,就觉得自己还年轻。”
  篮球场也成了大爷们的“社交根据地”。“孩子们工作忙,平时家里就我一个人。”70岁的陈大爷自从加入了这支篮球队,每天与老伙伴们聊聊天、打打球,“家里的冷清被场上的热闹一冲,心里就亮堂多了。”这份从篮球场上传递出来的温暖,让许多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找到了情感的依托。
  在休息间隙,大爷们也会彼此分享哪种降压药更管用,会互相提醒“昨晚新闻说要降温,记得加件外套”,甚至热心地为队友的孙子介绍兴趣班——这些看似琐碎的互动,悄然织成了一张温暖的“情感防护网”,让晚年业余生活热闹又温馨。

扫码   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