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无需就诊证明 线下药店违规销售 社交平台药贩引流

多重监管漏洞令处方“减肥药”失控

字数:3,124 2025年09月13日 看天下
  不符合用药指征的王欢,在线下药店买到的替尔泊肽。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药贩发帖引流售药。
  记者在“过往病史”一栏中填写患有胰腺炎,仍顺利拿到处方。
  记者在线上拿到诊断为“肥胖症”的处方单。
  身高1.73米的艺术生王欢(化名),体重还不到120斤,以医学标准衡量,她的体重显然属于健康范围。然而,“上镜显胖”的焦虑驱使着她想尽办法减肥。号称“躺着就能瘦”的减重药物——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引起了她的注意。当下,这类被不少人追捧为“当代辟谷丹”的减肥药正风靡全球。这两类药物都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然而,通过线上平台“秒开处方”、线下药店违规销售、社交平台药贩引流等多重监管漏洞,这些药物正大量流向非适应症人群。
  网上流传药效声称
  一个月瘦10斤躺着就能减肥
  王欢因为“上镜显胖”,“减重”成了她艺考备考清单里的优先项。某天,一位朋友一边向她展示身材一边告诉她:“我吃司美格鲁肽快一个月,人瘦了一圈。”几天后,她从朋友手里接过两盒司美格鲁肽口服片,既没去医院,也没仔细看说明书,朋友的用药经验和网上流传的减肥帖子就是她的“用药指南”:“怎么吃药、怎么打针、用多少剂量,跟着他们学就行。”
  王欢的做法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都在寻找类似的“瘦身捷径”。这些人多是年轻女性,体形正常甚至偏瘦,但在“瘦即美”的审美导向下,她们对体重数值有近乎极端的追求。“一个月瘦10斤”“不用动,躺着就能减”,网上这些关于药效的传言,精准戳中了她们的痛点。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我国共有五种处方药物获得批准,可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利拉鲁肽、玛仕度肽、贝那鲁肽。记者调查发现,在网购平台和线下药店,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是最受减重者欢迎的“明星产品”。但这些药本质都是处方药,也就是说,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使用。
  线上轻松开出处方
  无需医院就诊证明就可购药
  “很多人把它们当成了‘想瘦就能用’的‘神药’,这是完全错误的。”面对越来越多因盲目用药就诊的患者,北京市应急总医院综合门诊主治医师韩旸反复强调用药“门槛”: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这类药物,“首先患者体重需达到医学界定的超重或肥胖标准,即BMI(身体质量指数,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需处于24—28之间(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或者BMI≥28单纯性肥胖,可以使用。”但韩旸发现,不少患者没咨询医生,私下购买这类药物使用,导致身体出现了各种问题。“这些自行购药的人,跳过了关键的一步,把自己置于高风险中。”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这类药物都能在淘宝、拼多多、京东、叮当快药、美团、饿了么等各大电商平台上买到。在淘宝,记者搜索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利拉鲁肽,发现三种药品的展示页面均标注有“需凭处方购买”。但当记者点击“开方购药”后,流程却很简单:填写购药人基本信息和相关疾病史,包括过往病史、家族病史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等,确认已“确诊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症等)且“已线下就诊、使用过该药物、无不良反应”,系统就会自动匹配互联网医生,再次确认“已线下就诊、使用过该药物且无不良反应”后,即可顺利开方购药。甚至有药店在记者尚未“确认”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生就已开出处方,整个购药过程不到两分钟。
  记者在京东、叮当快药、拼多多、美团平台重复上述操作,发现购药流程大体相似,均无需上传线下医院问诊证明。这意味着,如果消费者虚构病史,也能顺利买到处方药。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上述五家平台的部分药店,记者选择“有过往病史”或填写患有禁忌症胰腺炎,最终仍顺利拿到了处方。
  多家平台回复称
  很难识别监管捏造病情购药
  记者联系到多家平台的工作人员。淘宝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如果消费者故意捏造病情,并借此获取处方单,平台方很难进行识别与监管。京东工作人员同样提到,平台之所以提供开具处方、售卖减重药品等服务,是基于对客户的基本信任。“但如果顾客通过虚构病情或者夸大病情的方式购买药物,由此而导致各种问题,将由消费者自行承担责任。”
  据京东工作人员介绍,平台对于开具的每一单处方药,都会做好详细记录并上报相关信息。在销售环节,每一单药品都有专人进行核查,核查内容包括药品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药量是否超出规定范围,以及开具的药物是否符合病患实际需求等。一旦发现问题,将严格按照规定追责处理。此外,为防止异常购药行为,平台还会限制消费者购买超出正常需求量的药品。
  两家平台均明确表示,平台依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对部分特定药品进行重点管控。这类药品通常是精神类或具有成瘾性的药物,消费者需要上传处方单,通过平台的严格审核后,才能购买。针对平台上可以随意获取减重处方药的情况,淘宝、京东和美团均表示,后续会进一步加强监管。
  未询问过往病史
  线下药店联系医生帮开处方
  除了线上,线下药店也同样存在漏洞。记者在走访北京线下多家药店时,明确告知店员“从未去医院就诊,且不符合用药指征,仅想使用减重药减肥”后,多数药店以“无处方”为由拒绝,但在健益堂大药房(翠园西街店),一位工作人员称,没有处方也能购买,仅需提供身份证登记。当记者询问对方“处方”来源时,该工作人员回复:“我们没有处方权,但我们会帮你找大夫,把你的情况跟医生说一声,就能开出处方,省得去医院搞各种检查,折腾一个多小时。”整个过程,该工作人员未询问记者过往病史。
  记者凭借该工作人员开出的处方单,顺利购买到一盒替尔泊肽。而处方单的出具单位显示为与药店相邻的另一家医院。记者询问对方,无处方来购药的情况是否常见,该工作人员透露:“之前也有类似情况,刚刚就有位男顾客这样买走了药。”
  在叮当快药(北京市白桥店),尽管店员提醒记者购买此类药物必须凭处方,但她也提醒记者可以尝试在叮当快药App下单。记者找到线上店铺,填写购药信息时,在“确诊疾病”中勾选了“肥胖症”,但在“个人体重”一栏填写“40公斤”。提交后,系统匹配的互联网医生竟然为记者开具了处方。
  此外,社交平台也成了药品买卖的聚集地。不少药贩伪装成减重博主,以“3个月减20斤”为噱头,诱导用户私下交易,声称无需处方就能提供“境外版本的替尔泊肽”,强调产品“温和无痛、操作简单”。就这样,在医院严控处方的同时,电商平台、线下药店、社交平台相继成为药品滥用的疏漏之地。
  危害逐渐显现
  药物滥用致副作用风险翻倍
  随意购药、非适应症用药的危害,已在越来越多用药者身上显现。使用司美格鲁肽后,王欢最明显的感受是持续的饱腹感。“有时闻到食物味道就会恶心。吃得少,体重也降得快。”但那段时间,她频繁出现低血糖和头晕。停药后,情况也没有好起来,她的体重迅速反弹,进食障碍也找上门,“我已经很久没有正常吃一顿饭了,常常极端节食,甚至连续两三天只靠喝牛奶、茶或咖啡维持。”因为害怕体重继续上涨,今年8月,王欢再次开始使用处方药。
  王欢的一位朋友也出现问题:“用药后,莫名其妙流了半小时鼻血止不住,送到医院才被告知,非糖尿病患者滥用司美格鲁肽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多名用药者告诉记者,用药不久后,他们频繁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的症状。由于没有医生指导,他们靠摸索来确定用药频率和剂量。在一条热门经验帖的评论区,一名用药者提到,最初使用替尔泊肽时,并没有明显的减重效果,因此自己判断“剂量不足”,继续加量后,开始头晕、恶心、手脚发麻。
  “为了瘦得更快,不少人会偷偷加量,或是随便改用药频率,可这样做只会让副作用风险翻着倍往上涨。”韩旸表示。至于盲目用药的风险,轻则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重则抑制食欲,导致人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同时伴有反复恶心、呕吐,进而可能诱发酮症,打破身体的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最终引发严重脱水及酮症酸中毒。
  据《新京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