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照大地 光耀天空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星火燎原

字数:4,160 2025年09月18日 都市圈

赵一曼被捕地雕像。

一曼公园中的赵一曼雕像。
  鸡冠山密营遗址发掘现场。  
  鹰窝抗联密营遗址。  
  四块石密营遗址。  
  游客在通河博物馆参观展出的抗联文物。  
  □本报记者 罗彦坤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大举侵占中国东北。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派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面对侵华日军疯狂镇压,杨靖宇充满斗志:“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东北抗联十一个军有九个半军在黑龙江省活动,哈尔滨是东北抗联将士出生入死守卫的一片热土。东北抗联14年的浴血奋战,铸就一部热血抗争的传奇史诗,白山黑水间至今留存的密营遗址遗迹,是见证东北抗联精神、民族自强不息的铁证,更是一座座红色资源宝库。
  红色是党和国家最鲜亮的底色,东北抗联精神是闪亮的坐标,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随着一座座“红色宝库”开启,红色文化惠及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推进考古发掘 构建红色智库
  东北抗联史在抗战史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这部分学术研究不断加强,尤其是东北抗联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考古发掘进一步推动东北抗联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高端智库构建,红色文化正在“活起来”“动起来”。
  今年8月,木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开启考古发掘,这标志着东北抗联研究从“文献考证”向“考古实证”的范式转变,“红色宝库”鸡冠山掀开了崭新一页。
  作为黑龙江省首个革命文物考古发掘项目,此次考古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探方7个,共发现遗留物3724件。此次发掘不仅揭示了东北抗联密营的建筑布局、生活设施与战斗遗迹,更出土了枪械、粮食、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生动还原了抗联部队战斗、生活与生产场景。
  考古现场,多位专家正在对一处密营的营房遗址遗迹进行发掘,随着抽丝剥茧式的细致“切剖”,东北抗联部队战斗生活区的遗迹愈发清晰。黑龙江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刘伟表示,作为黑龙江省首次开展的革命文物考古工作,此次发掘以翔实的考古实证,填补了东北抗联文化遗存系统性考古研究的空白,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载体。
  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集作战、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军事设施,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东北抗联遗址面积较大、功能较全、军事设施较完备、历史遗迹较多、全国罕见的战迹地。
  这片浸润着英雄热血的红色土地,见证了诸多重要历史瞬间。“九一八”烽烟骤起,华夏儿女奋起抗争,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旗帜在北满地区纷纷树起。1936年,赵尚志将军率部400余人西征巴木庆铁,在木兰境内,创建了以鸡冠山为核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这里建有野战医院、粮食储存库窖等后勤保障设施,是东北抗联高级指挥机关所在地。当时,瓦窑堡会议刚刚开完5个月,会议通过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决议。1936年8月1日,赵尚志在木兰县抗日根据地签发“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通告”;同时,这里还留存着东北抗联第三军代师长、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实施细菌战罪行见证人和揭发人王子阳的墓地,以及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参谋长许亨植的战迹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斗争、发展壮大的历程。
  坐落在木兰县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马旭文博艺术中心,设置了东北抗联文物展区,展区内的13大类百余种近万件展品,再现了杨靖宇、赵尚志、张甲洲、张瑞麟等抗联将士在木兰地区爬冰卧雪和日寇搏杀的战斗情景。一批批来自鸡冠山的东北抗联文物与参观者见面,用如山铁证述说着那段热血抗争传奇;各大科研院校、团体组织加大对东北抗联史料的研究与整理。红色智库的不断丰富也为红色文旅品牌打造指引了方向,木兰县城到鸡冠山沿途整合红色、生态、民俗资源,形成精品旅游线路,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增添了澎湃动力。
  哈尔滨市尚志市是一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城市。九一八事变后,这里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区域,是开展武装抗日斗争最前沿,战斗十分激烈。尚志市小北门外的赵一曼烈士牺牲地,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此凭吊英魂,一批批学者前来研究考证。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党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在沈阳、哈尔滨领导抗日斗争。1935年11月,她在掩护部队突围时负重伤被俘,历经酷刑仍坚贞不屈。1936年牺牲时,她年仅31岁。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如今,英雄的精神融进城市血脉,英雄事迹光照后人。抗日烈士赵尚志赵一曼纪念馆、赵一曼纪念园、一曼中学……英烈故事伴着一代代尚志孩子成长,红色基因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是对信仰与牺牲的深刻诠释,后人循着英雄的足迹,在缅怀与沉思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建强红色阵地 打造红色课堂
  随着哈尔滨这片热土开启红色宝库,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其中,很大一部分游客是奔着红色研学来的。哈尔滨区、县(市)利用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示范性和引领性的“红色课堂”,建立起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在“红色场馆”内开展思政课,形成了一块块别具特色的红色阵地。
  位于依兰县与伊春市南岔区交界处的四块石密营在东北抗联史上的地位尤为重要,该密营是《露营之歌》诞生地。
  四块石密营是东北抗联第三、第六军核心后方基地,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曾在此驻扎,抗联将领李兆麟、赵尚志等曾在此指挥作战,现存抗联医院、被服厂、烈士墓等遗址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石、纪念碑,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四块石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已经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涵盖月峰山、红石砬子、铁岭等自然景观,形成一线天、月亮门、老虎嘴等20余处地质奇观,以群峰叠翠、四季风光各异著称。景区融合自然景观与红色资源,依托丹清河风景区形成红色旅游线路,打造黑龙江省革命传统教育和生态观光的重要场所,黑龙江省教育基地四季开放,供游人瞻仰和回顾抗战峥嵘岁月。
  在通北林业局前进林场施业区,还有一座白皮营抗联密营遗址,这也是一处“红色堡垒”。白皮营密营的诞生,与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紧密相连。1937年,赵尚志率领抗联第三军在冰趟子创造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后,敏锐意识到建立稳固后方的重要性。赵尚志派部队进驻通北八道林子,在这片隐蔽的山林中搭建密营,因周边多白桦树、白杨树,故得名“白皮营”。
  白皮营密营与周围山林融为一体,取水的山泉经巧妙伪装后也同样难觅。通往密营的小路蜿蜒曲折,每隔一段就有隐蔽的哨卡痕迹。正是这样的严密部署,让白皮营密营在侵华日军多次“扫荡”中从未暴露,成为抗联部队在北满地区的重要支点。档案记载,侵华日军曾动用飞机侦察,却始终未能发现这个“林海中的神秘基地”。1938年,东北抗联队伍第二次西征期间,白皮营作为补给站,为疲惫的战士们提供了关键支援。
  1939年冬,侵华日军对北满地区展开大规模“围剿”,白皮营密营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与外界联系被切断,粮食储备见底,战士们只能以树皮、草根甚至煮皮带果腹。
  正是这样的坚守,让白皮营密营在1940年“南北河会议”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北满省委决定整编东北抗联部队,白皮营密营作为邻近会议地点的密营地,承担了会议代表的接待和保卫工作。代表们在密营中讨论抗日大计,为抗联后续斗争指引了航向。
  如今,白皮营密营已成为旅游景区,景区在遗址地附近复原三座木刻楞营房。拨开草帘步入其中,1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简易床铺和餐桌,屋顶覆盖的桦树皮在光线折射下泛着古铜色光泽。看似简陋的建筑物,再现了东北抗联战士们对抗自然与敌人的生存智慧。
  位于龙江森工集团清河林业局有限公司新胜林场施业区内的鹰窝抗联密营,是北满抗日的指挥核心,被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河县志记载,鹰窝抗联密营是北满抗日的指挥核心之一,所在区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进可攻、退可守。1938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鹰窝抗联密营召开常委会,对远征作出决定和安排。首批远征部队由东北抗联第三军政治保卫师和第九军二师组成。远征途中,部队在苇子沟与敌人遭遇,发生激烈战斗,第九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在突围时不幸身中两弹,双腿负伤,无法行走。因其贴身携带着机密文件,神圣的使命感和顽强的意志力促使他坚持匍匐前进,在烧毁身上的机密文件后毅然自尽,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指着一处半地下结构的地窨子,清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文玺告诉记者,如今林区把传承红色基因、激活红色动能,作为发展的精神密码与核心底气,深挖林区红色资源富矿,目前正在建设以“林区红色文化展厅”为核心,串联鹰窝、槟榔沟等东北抗联遗址的红色文化传承体系,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培育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游等新业态,实现红色基因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讲好红色故事 锻造红色引擎
  红色资源作为当下乡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中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以“红色”为支点和引擎,依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需要,更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
  为了更好地讲述红色故事,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通河县“四普”小分队踏查了十几处密营遗址,收集代表性文物百余件,在县博物馆单开了一个展区进行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每件文物的简介都标明了发现的密营坐标位置,实实在在做了一把客户“引流”。
  一处处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一件件见证历史的文物,一个个广为流传的革命故事……密林中,流淌着的红色血脉,融入城市发展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步伐。
  木兰县建国乡三门徐屯新建的红色东北抗联小镇,是新晋红色乡村打卡地,每逢周末都游客爆满,家家户户门前酒旗迎风,“农家乐”根本不愁客源。走进村不仅能吃东北抗联餐、住地窨子火炕,还能品尝到甘冽的东北抗联小烧,临走还能带一份山间产出的东北抗联杂粮,乡亲们注册的“拐把桥”品牌杂粮,包含杂粮、杂豆十来种,随着游客的脚步迅速遍布全国市场,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红色引擎。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天,我们探寻东北抗联密营遗址遗迹,仍能清晰感受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挺身而出、慷慨前行的勇气。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当年他们犹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照亮了白山黑水,今天,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又是一年“九一八”,警报拉响,铭记历史,我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