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男嘉宾受欢迎度排前三

孟非:哈尔滨人颜值与气质兼得,更懂“情绪价值”

字数:1,677 2025年09月21日 都市圈

  □本报记者 王鸿凌/文 王骁/摄
  9月20日,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特别活动——“爱在哈尔滨·缘遇巴洛克”相亲交友会在此温情启幕。作为长红的相亲综艺节目《非诚勿扰》16年的主持人,孟非与记者聊起节目内外感受到的哈尔滨、哈尔滨的人,以及这座城市里悄然生长的爱情。
  哈尔滨:
  是“老地方”,也是“暖心港”
  “我跟哈尔滨挺有感情的。”说起这座城市,孟非的语气里透着感性。他笑言,自己已经数不清来过多少次,“不管是去漠河还是齐齐哈尔,大多从这里中转,四季都来过。”即便这次直接从机场赶到酒店,还没来得及细细漫步,但从机场赶往市区的路上,友谊路周边熟悉的景致扑面而来,“这个城市给人的亲切感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在外地的东北老友们。”
  于孟非而言,哈尔滨从来不是陌生的远方,而是一座随时能安放情绪的港湾。哪怕不去刻意打卡景点,只穿行于街巷之间,那份熟悉与踏实便已足够。
  哈尔滨人:
  颜值与气质兼得,更懂“情绪价值”
  问及哈尔滨人的特质,孟非认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哈尔滨口音更接近普通话,谈吐大方。”
  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哈尔滨人由内而外的魅力:“女孩个子高、皮肤白,好看是出了名的。冬天哪怕零下30℃,照样长靴配短裙,保持着前沿的时尚感——这本身就是哈尔滨一景。男孩更不用说,在《非诚勿扰》舞台上,黑龙江男生的受欢迎程度能排进前三。除了外形,最关键的是他们会沟通、懂倾听,特别能提供情绪价值。”
  孟非进一步解释,这种“情绪价值”并非刻意讨好,而是东北人与生俱来的亲切与幽默。“女性不管什么年纪,都吃‘哄’这一套。哈尔滨男孩能把话说到人心坎上。不过也要提醒,‘会说’是双刃剑,一旦过度玩梗、硬撩,就容易显得‘油腻’。相识、相知,终究要走心。”
  《非诚勿扰》与哈尔滨:
  一场持续十年的双向奔赴
  说起《非诚勿扰》节目与哈尔滨的缘分,孟非瞬间打开记忆:“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十年前冰雪大世界就做过我的冰雕,这次在中华巴洛克广场又出现了三层楼高的立像。网友远远看到就喊‘我要报名’,特别有意思。”
  他透露,东北有两个城市与《非诚勿扰》缘分颇深:一个是大连,一个是哈尔滨。“大连人有多爱这个节目?最多时,台上24位女嘉宾里,有6个来自大连,简直是组团来相亲。”而哈尔滨人的热情,也让孟非觉得格外投缘。“在中华巴洛克这样有故事的地方相遇,相亲也多了几分浪漫。”
  哈尔滨的魅力:
  沉浸式感受才能品出味道
  被问及“在哈尔滨旅游的感受”,孟非的回答跳出常规:“早些年旅游,大家热衷在景点牌子前拍照,那是初级玩法。但哈尔滨不一样,它适合生活中体味。”
  他建议,不妨在这里小住几日:“在中华巴洛克这样的老街区散散步,找家小馆,点几个菜、喝点小酒,和当地人聊聊,边吃边逛边感受——这才能品出哈尔滨的味道。不一定要走马观花地打卡所有的景点。若静下心来,也许在某个街角、某间咖啡馆,就会遇见一段故事。这不正像相亲所期待的‘缘分’吗?”
  16年《非诚勿扰》:
  不止是相亲,更是服务生活的窗口
  陪伴节目十六载,见证无数相遇与牵手,孟非对《非诚勿扰》的价值有着清醒认知:“它首先是一档电视节目,要让观众喜欢看。90%的人看它,其实像追剧,并不是为了相亲。但同时,它也具备服务功能,要帮嘉宾找对象。”
  他强调,节目绝非“婚介机构”:“如果只追求牵手成功率,那是婚介做的事;如果只为效果不顾真实,也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要在‘好看’和‘真实’之间找到平衡,让观众看到年轻人的情感观念,也帮真正想恋爱的人搭一座桥。”
  对于当下年轻人“线上活跃、线下社恐”的现象,孟非认为交友“不必刻意指导”:“年轻人最不喜欢被说教。中年人最好的修养,就是克制提建议的冲动。”在他看来,爱情本就不应被计划:“别设定‘三十岁必须结婚’的指标。喊着‘今年一定要脱单’的,往往越急越难。爱情是内在需求,不是工作任务。就像来哈尔滨,你不必计划在哪遇到对的人——也许就在中华巴洛克闲逛时、在吃锅包肉时,一个眼神、一句话,缘分就来了。”
  专访尾声,孟非说,哈尔滨是一座能让时间慢下来的城市。而只有慢下来,才能遇见不期而然的“缘遇”。也许,这正是此次交友会选择于此的理由——爱情,本该如此自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