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华巴洛克”探寻“哈尔滨密码”

百年纹饰闪耀一座城的开放与包容

字数:2,523 2025年09月24日 特别报道

  原“同义庆中外货店”大楼的各种浮雕纹饰。  
  孔雀开屏浮雕纹饰。  
  金瓜寿字复合浮雕纹饰。  
  松鹿图浮雕纹饰。  
  “福在眼前”图浮雕纹饰。      本版图片由黎纲峰提供
  □本报记者 杜菲菲 阴祖峰
  秋日的阳光照进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时光仿佛在砖石之间放缓了脚步。
  “找到了,蝙蝠口衔铜钱,寓意‘福在眼前’。”首次来哈观光的广东妹子董思,参照网友攻略,专门来探寻这片百年前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兴盛之地。此刻,她正举着手机,对着“同义庆”大楼外一处建筑浮雕纹饰连连拍摄。“没想到在百年前的哈尔滨,建筑‘穿搭’竟如此精致有创意。”她的惊叹,代表了许多初识者的观感:原来,哈尔滨不只有冰雕雪砌、轻歌曼舞,还有蕴含在建筑里的中西合璧和开放包容。
  建筑的“眼睛”会说话
  鹿、鹤、牡丹、竹子、葡萄……穿行于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中,只需稍稍抬头,便能闯入一个悬浮于檐上窗间的奇幻世界。正在室外展出的“‘尔滨’宝藏·青创纪——解码与创享中华巴洛克建筑纹样特展”,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特展并没有按照植物、动物等类别归类,而是以纹样蕴含的福、禄、寿、喜等吉祥寓意进行划分展示,选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多处建筑,搭配成语、诗歌、散文等形式来解读纹样寓意,并配合精心拍摄的图片和明确的位置标记,为观众提供按图索骥的实地探寻指南。
  谈及策展初衷,主创团队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庞菲说:“在一次城市阅读课程中,衣霄翔老师带领我们走进老道外,大家都被中华巴洛克建筑立面上的精美雕花所吸引,觉得它们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有温度的城市记忆。”
  “相较于建筑整体的宏大体量和结构,这些纹饰就像‘建筑会说话的眼睛’,虽然小巧,却是最传神的部分。”解码与创享中华巴洛克建筑纹样特展策展团队指导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衣霄翔教授如是说。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以展为钥,开启了这场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更新路径的实践课堂。“大家查找研读历史资料,数次实地调研拍照,整理归类解读文化内涵,探讨展览呈现方式……”来自哈工大建筑与设计学院的60余名同学组成内容策划、建筑设计、视觉传达、工程精算、摄影等工作小组,怀着敬畏之心走近老建筑,利用3个月时间,用心捕捉每个纹样的文化寓意和时代印记。
  “我们从未想过,哈尔滨除了欧陆风情,还有如此中西合璧的建筑。每一笔雕刻,仿佛都在讲述商贾往来的繁华旧梦。”团队成员韩淼、李秋艺是外地来哈就读的哈工大学生,他们说,“一个孔雀开屏纹可能记录着某个商人对‘生活美满’的祈愿,一个葡萄藤蔓流苏纹可能承载着某个家族‘人丁兴旺、福泽延续’的梦想,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它们是有温度的历史日记和中西融合的微观样本。”衣霄翔说,“希望这次展览成为一张实地探寻指南,带领人们‘解码’中华巴洛克建筑文化。”
  触摸历史记忆的“独特密码”
  这些精美的纹饰,不仅是刻在建筑上的图案,也是解读上世纪哈尔滨的独特密码,更是哈尔滨建筑文化与历史文化学者研究的一座富矿。黑龙江省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专项课题研究工作组成员黎纲峰就是其中之一。
  “当西方建筑风格传入哈尔滨时,本土工匠没有盲目模仿,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取其所长,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建筑语言。”谈起中华巴洛克建筑,他难掩喜爱之情,“既有欧洲巴洛克建筑的华丽曲线,又蕴含着中国传统纹饰的吉祥寓意。”
  黎纲峰说,以原“同义庆中外货店”大楼为例,其通体布满了体现传统文化的水泥软花活浮雕工艺,包括福在眼前图、孔雀开屏、涡卷式茛苕叶、花卉果实竹篮等浮雕纹饰,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以说将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推向了极致。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地标之一、人民咖啡馆所在的原老道外著名商号‘泰来仁鞋帽货店’大楼,将‘松鹿图’商标巧妙地融入女儿墙设计之中。”黎纲峰介绍,“泰来仁”的女儿墙采用叠层式设计,立体感十足。其中,“松鹿图”浮雕尤为吸睛。“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鹿’与‘禄’谐音,通过三鹿立于松树下的构图,传递健康长寿与高洁品格的寓意。”黎纲峰说。
  “细节很美,各个角度、各种天气下姿态万千,根本拍不够。”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沈嘉睿是名摄影达人。在他眼里,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浮雕华美而不嘈杂,是中国匠人创造的具有生命力的美学代表作。原“同义庆中外货店”大楼是他心中的“第一楼”。在沈嘉睿的网络分享帖下方,常有各地网友与之互动,大家纷纷留言:“偶然遇见,特别惊艳”“哈尔滨楼王”……
  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这些独具特色的纹饰也成为游客相机中的焦点、画家写生簿上的灵感、学者笔下的文化案例,更成为年轻一代触摸历史记忆、了解城市内涵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方寸之美”闪耀城市精神
  老建筑“活”了,商机自然就来了。与特展百步之遥的人民咖啡馆飘出阵阵醇香,很多市民游客专门来打卡,就为在雕花门廊下坐一坐。凝固在砖石雕琢之中的历史记忆,如今正通过照片、视频、展览、文创等焕发新的光彩,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关注和喜爱。
  去年7月,被誉为“手绘哈尔滨旅游第一人”的孙嘉驹,将嘉驹文创首家直营店落户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其创作的数百米长“丁香建筑文化长廊”,如今已成为街区一道亮丽风景线。孙嘉驹说,未来他将继续聚焦老道外建筑之美和人文情怀,不断开发系列文创产品。
  “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符号,本质上是百年前民族工商业崛起时期的文化自信体现。”黎纲峰说,“如今触摸着老建筑上的各种纹饰的线条,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这正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不仅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见证,更是一种深植于城市血脉中的精神象征。正如衣霄翔所说:“哈尔滨开放包容、务实求新的城市性格,在这些建筑纹饰中得到了最直观、永恒的体现。”
  目前,衣霄翔正带领学生团队制定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建立“中华巴洛克纹样数字库”、打造纹饰文化微旅行路线、与本地老字号和文创企业共同开发联名产品等手段,推动中华巴洛克建筑文化真正“活”起来,实现可持续的传承与更新。“希望人们透过建筑纹样之美,发现一座中西合璧、福蕴其中的哈尔滨。”衣霄翔说。

扫码   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