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百祥
大罗新环球货店旧址。
同记商场旧址。
目前正在装修的同记商场。 □刘乃翘
一百多年前,河北人武百祥闯关东,落脚傅家店。从沿街挑担的货郎做起,诚信有加,经过原始积累,同乡互助,开办临街店铺,进而在北头道街创办大罗新环球货店名扬东北。他积蓄资本,引入西式商业模式,前店后厂,扩张商业版图,在正阳大街创办同记商场。纳海内外之商品,广招天下之精华,扬民族资本之气势,促使哈尔滨本埠民族商业与俄商、日商三足鼎立。
一
经营奇招有“三怪”
当年,在普通百姓,尤其是孩童眼中,同记商场最具吸引力的,莫过于其独具特色、新奇有趣的“三大怪”。
第一怪是引人哈哈大笑的哈哈镜。顾客一踏入商场大门,便能看到两面前缀紫漆镶边的哈哈镜分立两侧。一面将人影拉伸得又高又瘦,夸张效果显著;另一面则使人影横向延展,呈现又矮又胖的模样,丑态中透着诙谐。无论何人见此,都会忍俊不禁。哈哈镜前常聚集着因照镜嬉笑的顾客,孩子们更是蹦跳不止,笑声不断。
第二怪是气派别致的商场设计。彼时哈尔滨的南岗秋林、道里秋林等商场,上下楼层均采用相同平面结构。而同记商场突破传统,采用极具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商场大厅宽敞明亮,拥有从一楼直达二楼天顶的高挑空间,风格类似当时的剧场大厅;二楼区域狭长,宛如环绕大厅、依墙延伸的回廊,搭配造型灵动、曲线飞扬的铁艺护栏,为商场大堂增添浪漫气息与通透感,还带有异域建筑的韵味。别致的二楼长廊,成了孩子们嬉戏的好去处。他们从东西两侧楼梯跑上二楼,环绕一周后再跑下来,即便汗流浃背、满脸通红,每次来商场,仍乐此不疲地重复这一活动。
第三怪更有意思,就是它独特新颖的收款索道。同记商场开业后,每日顾客络绎不绝。人们相约亲友来此选购年货、寻觅新奇商品、追逐时尚。细心的顾客刚进商场,会发现头顶密布蛛网般交错的滑道。定睛观察,数十个夹着钱票的铁卡子沿滑道穿梭:先夹着钱票飞往收款台,随后又夹着找零与票据返回柜台,省时省力还缓解客流压力,一举多得。这一景象令人目不暇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一楼顾客仰头观望,二楼顾客凭栏俯瞰,众人都被新奇的滑道吸引,几乎忘却购物目的。
同记商场开业当天,秦家岗和埠头的市民闻讯后也纷纷赶来看热闹。
二
开店办厂三大步
在老哈尔滨,同记商场创始人武百祥(1878-1966)声名远扬。他是哈埠商业领军人物、政商两界知名人士,更是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杰出代表。其财富积累与革新发展历程,可概括为稳健的“三级登顶之路”。
第一步,前店后厂奠定基础。1901年哈尔滨开埠初期,23岁的武百祥从河北老家来哈尔滨,最初以肩挑货担、走街串巷卖货为生。1903年,武百祥与人在道外北头道街开设小杂货铺,取名“仝记”,后来铺名取了与“仝记”音同字异的“同记”。1906年,杂货铺由武百祥独资经营。1908年,他扩大经营规模,将店铺迁至南头道街路西的三间宽敞门市房,开启创办同记工厂的序幕。此前,“同记”已尝试小规模“前店后厂”模式。当时欧洲流行的新式皮帽深受人们喜爱,武百祥敏锐捕捉需求,聘请工匠仿制,皮帽大获成功,带来丰厚利润。此后,他在店铺后院及街边开设手工作坊,生产的帽子、皮货、日用小百货等在杂货铺内十分畅销。
1914年,武百祥购置土地、兴建工厂,开展更大规模自产自销业务。一年后,位于保障街的同记工厂新址竣工,院内二层楼房与宽敞厂房为后续品牌建设奠定基础。自此,“同记”在皮货、服装、鞋帽、食品等领域打造自有品牌,产品深受道外民众青睐,还吸引南岗、道里两区顾客慕名而来。同记工厂仅用五六年,便积累了建设商业大厦的资本。
第二步,兴建大罗新环球货店,勇立商业潮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武百祥联合河北同乡赵禅堂等人,在道外北头道街原同记杂货铺旧址兴建四层楼高的商厦。彼时南岗秋林仅为二层建筑,武百祥等人兴建的这座高楼令人惊叹不已。他们公开征集新商厦名称,最终一位年轻司账的创意胜出,新商厦被命名为“大罗新环球货店”。
1921年10月10日,大罗新环球货店开业。顾客摩肩接踵涌入,许多人是为体验电梯这个“西洋景”。乘坐电梯到四楼俯瞰矮房小院,成了独特享受。商场内的国产商品与西洋名牌颇具吸引力。据史料记载,开业当天吸引超3万市民到访,当时哈尔滨除了俄侨,中国民众不足10万,约三分之一的中国民众都光顾了大罗新。
当时的南岗秋林由俄国人经营,售卖的多为百姓难以承受的进口商品。而大罗新秉持“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理念,以明码标价的新式经营模式与诚信精神,牢牢吸引消费者。开业第一年,其营业额跃居哈尔滨商场首位。此后几年,部分自产商品还远销东北其他城市及京津地区。
第三步,创办同记商场,做大商业版图,吸引哈尔滨甚至是东北地区的购买力。大罗新环球货店的成功为企业积累了雄厚资本,也为武百祥提供了实践经验。期间,他多次走出东北去其他城市学习商业经验,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将传统掌柜制改为职员制,推行“薪金分红”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制定“货真、价平、优待、快感”的服务准则,提升顾客购物体验。同时,武百祥推进内部机制改革,尝试股份制模式:先邀请老道外实力士绅入股充实资金,后将股份细化,鼓励员工与社会人士认购,拓宽资金来源。
经过数年筹备,1927年,武百祥大兴土木,仅用89天时间就在正阳大街建起了规模超过“大罗新”的同记商场。同记商场外观气派,内部热闹非凡,来此顾客被哈哈镜、高挑厅堂与华丽巨型吊灯吸引,仿佛置身剧院,吸引了南岗、道里两区及远郊县域的人们前往光顾。
三
时尚高端“三大件”
“求大、求全、求新”是武百祥始终秉持的经营理念。在同记商场开业筹备阶段,他倾注心血,打造“三大件”实现突破。
第一大件,名人题字超大匾额。同记商场开业前,武百祥专程前往上海,邀请当地著名书法家天台山农为同记商场牌匾题字。开业剪彩时,红绸落下,人群惊叹。一块钢筋水泥浇筑的牌匾横跨建筑正前方,高3.5米、长20米,极为罕见。牌匾上“同记商场”四字凸起,每个字约两米见方,红底金字金边,仰望者无不为其气势折服。
第二大件,巨幅玻璃超大橱窗。当年大罗新环球货店开业时,一楼门口两侧橱窗已很引人注目,许多名牌商品被摆在里面招徕顾客。此次同记商场开业,武百祥决心打造更具特色的橱窗。同记商场正门两侧橱窗高4.7米、宽7.4米,几乎占满大厦正面空间。但当时国内难以找到如此大幅的橱窗玻璃,经探寻,仅有欧洲能生产。于是,武百祥派人从比利时购置玻璃,克服困难运回哈尔滨。当巨型玻璃完成吊装时,围观人群纷纷赞叹。据悉,当时中国仅有同记商场拥有如此规模的橱窗。
第三大件,寓意深远的两幅楹联。从同记商场老照片中可见,巨型牌匾与橱窗之间,左右两侧各有一幅大字楹联,内容为“采办环球货物,搜罗国内产品”。直白地展现了老同记的经营追求与雄心,也是其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两幅楹联既立足国内、贴近民众需求,又放眼全球、紧跟潮流。
同记商场开业后,学习西式橱窗设计和装饰,引领哈埠时尚消费。顾客进店能看到招手的机器人,空中有滑道来回传递票据,向人们传递“这里是哈尔滨最时尚、最高端商业场所”的信息。凭借清晰的市场定位与优质硬件,同记商场开业后迅速崛起。同年,武百祥收购大同商场,大罗新、同记、大同三座商场在正阳大街沿线形成鼎足之势,成为哈埠商业标志性的存在。
当时的《东三省商报》评价:“自大罗新首先革故鼎新,事事进行新法……于一般实力充足者……因之舍旧谋新,接踵而至,或迳仿大罗新成法亦步亦趋。”此后,老同记的利润与声誉节节攀升,成为哈埠民族工商业领军商号,其辉煌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同时,武百祥及同仁也成为工商业者参与抗日救国和慈善扶贫的典范。
20世纪20年代,武百祥虚心学习西式先进经商理念,结合哈尔滨华洋杂处、追求时尚的国际化城市的特点,创办大罗新环球货店、同记商场等,在俄商和日商的夹击中,乘风破浪,成为民族资本商业化的领头羊,闯出民族商业的一片新天地。这种敢闯敢为的闯关东精神,这种放眼看世界的经商理念,即使在今天的现代化商业环境中,也值得人们学习和发扬光大。(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乃翘 曾任教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后为哈尔滨出版社编审。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文史馆馆员。主编百多部文史类大型丛书,撰写了三部萧红研究著述。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3856152838@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