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长、脆、甜”特质,呼兰大葱香四方 ■深加工变身速冻葱段、葱粉,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一根葱的产业突围与乡土印记

字数:1,476 2025年11月07日 都市圈

 

  □本报记者 尹明 文/摄
  霜降过后,松花江畔的呼兰大地寒意渐浓,原野村的大葱田里却一派热火朝天。收割机穿梭垄间,翠绿的葱叶与洁白的葱白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农户们忙着分拣、打捆,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辛香。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呼兰大葱正以“高、长、脆、甜”的特质,在秋冬季消费旺季撑起当地味道经济的“半壁江山”。
  黑土滋养
  孕育葱中“铁骨柔肠”
  清晨五点,呼兰区原野村的种植大户张本禄蹲在田埂边,轻轻拨开覆着薄霜的泥土,露出一截白玉般的葱白。“咱这大葱,生来就带着‘硬气’!”他笑着捧起一根近一米高的大葱,葱叶挺拔如剑,葱白莹润如玉,轻轻一折,清脆声伴着辛辣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呼兰大葱的独特,源于这片寒地黑土的慷慨馈赠。地处北纬45°黄金种植带,年均日照超2600小时,昼夜温差高达15℃以上,让大葱积累了充足的糖分和干物质。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层厚达1米以上,宛如天然营养库,孕育出呼兰大葱“葱白长、质地紧、辣中带甜”的独特风味。
  “呼兰大葱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公园路街工委副书记曲振荣说,原野村村民是呼兰区最早开始种植大葱的种植户。在1956年之前,呼兰主要种植的是鸡腿葱,而在1958年后,通过引进海洋葱和大梧桐并经过本地选种改良,呼兰大葱的高产品种得以诞生。这种大葱以其洁白高耸的葱身、鲜嫩的叶片和粗壮的茎秆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每公顷产量高达7-10万公斤。呼兰大葱渐渐被熟知,哈尔滨本地也用一句俗语奠定了它的地位——“呼兰葱、阿城蒜、双城菇娘不用看”。
  擦亮地标
  小葱做出“大文章”
  呼兰区提出对“呼兰大葱”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申请,2008年8月31日农业部正式批准了该登记申请,赋予“呼兰大葱”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024年,“呼兰大葱”又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继呼兰韭菜后的又一张“绿色名片”。
  “普通大葱辛辣刺鼻,我们的葱却辣中回甘。”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曲振权说,这得益于对传统种植技术的延续以及科技种植手段的赋能。近年来,农技推广中心通过技术支持、专业培训,不断帮助种植户革新种植技术,让呼兰大葱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增产增量。
  “以前种葱靠天吃饭,现在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村民于大娘脸上满是笑意,她家的3亩大葱通过企业订单收购,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如今,呼兰区7个乡镇(街道)的48个村种上了大葱,形成“科研+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全产业链模式。
  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也延伸到餐桌与直播间。当地餐馆推出的大葱炒肉、葱烧海参等特色菜成为秋冬季爆款,“大葱蘸酱”更是成了游客必尝的“呼兰味道”。
  据呼兰区统计局数据,2024年呼兰大葱总播种面积4199.84亩,产量12298.62吨。这根看似普通的大葱,已成为富民强区的重要支柱。
  文化铸魂
  舌尖上的乡愁记忆
  对呼兰人而言,大葱不仅是作物,更是刻入基因的乡愁。
  面对一段时间的气温骤降,农技人员连夜深入大棚指导防冻,电商平台提前布局“云端卖葱”,合作社与超市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呼兰区部分企业一直研发大葱农产品深加工工艺,他们希望新鲜大葱经过清洗、切段、脱水等工序,变身速冻葱段、葱粉等产品,依托“呼兰大葱”地理标志内涵,通过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再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夕阳西下,双井街道晓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杨晓东看着当天最后一捆大葱装车,发往省内外生鲜超市。车厢里,千万根大葱整齐排列,如同整装待发的士兵。它们将从呼兰黑土地出发,跨越山河,最终化作广东餐桌上的葱烧海参、上海弄堂里的葱油拌面、甘肃面馆里的葱花烙饼……
  这根凝聚着黑土精华的大葱,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讲述着冰城农业的现代化故事,传递着北国乡土的温暖情意。
  部分图片由呼兰区提供

扫码   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