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嘬老” 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新型依赖

字数:1,775 2025年11月09日 银发读本
  图片由AI生成
  老人帮助代缴水电费、物业费;老人帮孙辈报兴趣班时主动贴钱;子女教老人拍短视频后收下零花钱;子女时不时到老人家中蹭饭,临走时还“顺”走一些日常消耗品;子女帮老人网上代购,多报些开销……近期,“嘬老”一词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围绕其是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互助还是依赖的讨论不断。在一些人看来,“嘬老”和“啃老”一样,只是程度较轻。如今,在我们身边的不少家庭中,老人对成年子女施以援手很常见。这里面,是无奈还是心疼?其所蕴含的情感浓度,远比一个标签要复杂得多。
  01
  既节省开支
  也抚慰思念之情
  从香港研究生毕业并留港工作的泉州姑娘黄熙越,她的“嘬老”地图,连接着香港与泉州两地。
  “从大学起,每个月回家两三次,每次返校,行李箱都被塞得满满当当。牛奶、水果以及妈妈觉得有营养的各种食物,虽然许多东西自己也能买到,但能省则省。”黄熙越说。
  如今留在香港工作,回家次数少了,可家里给的“补给”一点都没少。奶奶起大早炖好的羊肉,妈妈备好的各种家乡特产,细心分装、冷冻。
  黄熙越晚上下班,从冰箱里取出一份加热,就是一碗地道的家乡味道,不仅填饱了肚子,心里更是暖暖的。
  对于这种形式的“嘬老”,黄熙越的心态颇为坦然。在她看来,这样既节省了生活开支,也顺应了父母“总觉得孩子在外缺这少那”的心理。
  “我从不会主动要钱,自己已经赚钱了,爸妈给钱会拒绝。”黄熙越说。
  她同样会为父母购置物品,主动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药品、衣物等。今年拿到第一份薪水后,黄熙越第一时间与父母分享了劳动成果。
  “虽然刚起步,能力有限,但那种开始反哺的感觉特别好。”黄熙越说,这份回报父母的心意,让她感到踏实且满足。
  02
  本想给辛苦费
  却成了贴补对象
  深夜23时,杭州市滨江区一间公寓内,30岁的李悦刚刚下播。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卧室,3岁的儿子蜷在外婆身边,睡得正香。
  一年前,李悦重返主播行业。生育带来的职场断层、行业形势的变化,导致她的收入大不如前。孩子的奶粉、尿布,都是不小的开销。最让她无奈的是,为了保住工作,她不得不请母亲帮忙带娃。
  “本想给妈妈辛苦费,但最后却变成她贴补我们。”李悦说,母亲总是不声不响地为外孙购置各类物品,昨天是奶粉,今天是玩具。
  “我妈总说,带自己外孙,谈什么钱。”这笔账,成了李悦心里沉甸甸的亏欠。
  眼下,李悦把劲儿都用在了工作上,她的直播时长默默拉长,产品功课也做得更细。
  “现在的‘嘬’,是形势所迫,是一份无奈的托付。”李悦说,“我希望早日能够重新扛起自己的生活,让妈妈能为自己而活。”
  03
  一心扑在孙辈身上
  被“嘬”是一种主动选择
  李先生今年65岁,他退休之后的重心就是操心孙辈的照顾问题。
  李先生的儿子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加班是常态。孩子出生后,小两口在时间和经济方面都承担着不小的压力。
  为了帮助小两口缓解压力,老两口从老家搬到苏州,负责接送正在上幼儿园孙子,还要补贴各种培训费用。
  “都说要赢在起跑线,英语、美术、游泳都得学。好一点的机构,价格还都不便宜。”李先生掰着手指细数为孙辈这些年的投入。
  除了经济支持,老两口还付出了几乎全部时间。每天早上7时起床做早饭,送孙子上幼儿园,下午16时接回,还要陪读陪玩。
  当被问及是否心疼这些付出,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为了下一代,值得。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感情很融洽,我们也享受着亲情的温暖。”
  不过,李先生也坦言,偶尔会担心这种付出是否影响小两口的独立性,但看到他们那么辛苦,又忍不住要帮忙。
  04
  支付购房首付款
  但有明确资助规则
  “小两口想在杭州安定下来,还是得有间自己的房子。”59岁的王先生说,为了帮助年轻人减轻一定压力,王先生和亲家商议后决定,王先生支付房子首付款,亲家买辆代步车。
  “我明确告诉儿子,我们最多只能帮忙支付房子的首付款,并协助支付第一年的月供,但之后的月供就得靠小两口自己了。我得让他们明白,父母并非取款机,爱也不是无底洞。我帮他们攻克了第一道难关,他们对剩下的困难得有独自承担的能力。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得靠自己的努力在新的城市站稳脚跟。”王先生说。
  据《浙江老年报》
  编后
  “嘬”,形象地展现了年轻人轻轻一口、无伤大雅,对老人含蓄且有分寸的依赖模式。“嘬老”不像“啃老”那样带有强烈的依赖与被动,而是在亲情与经济之间,构建出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它既是一种经济上的“软支持”,也是情感上的“硬连接”。老人在其中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子女则在压力之下获得缓冲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