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一般,越来越爱生气,越来越需要人哄

爸妈暴躁易怒像换了个人

字数:1,483 2025年11月09日 家春秋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近年来,这句话的涵义逐渐有了转变,似乎很多人都给这个“宝”打上了“情绪化”“老小孩”“思想顽固不讲理”等标签。随着爸妈不断变老,他们真的好似在“逆生长”,越来越爱生气,也越来越需要人哄。
  31岁的李女士最近就有这样的困扰:家里随便发生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要接受母亲的“情感轰炸”。凌晨两点,手机在床头柜上疯狂震动,李女士瞥见来电显示“妈妈”,手指悬在接听键上迟迟按不下去。突然想起,上周因为加班,没去母亲给安排的相亲,母亲在电话里骂她“不知好歹的老姑娘”;上个月,因为担心是“三无产品”,所以没买母亲指定的保健品,母亲哭诉“女儿一点儿都不心疼她,一点儿都不在乎她的身体”。此刻的铃声像一柄悬在头顶的剑,李女士知道,这通电话里等待她的,不是深夜突发疾病,而是新一轮的“情感轰炸”。
  这不是李女士一个人的困境,很多父母退休后,生活重心转移到子女身上,但沟通方式越来越紧绷。他们执着于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纠正”孩子,用激烈的言辞表达关心,甚至把“不孝”当作情感绑架的工具。子女的退让往往换来更多要求,那些伤人的话像一根根刺,扎在原本亲密的关系里。
  赵先生的母亲今年54岁,是一名即将退休的语文老师,每天要打好多个电话“查岗”,让他苦不堪言。母亲每天询问他在做什么,中午吃了什么……刚开始,赵先生还觉得是母亲的关爱,久而久之母亲开始对各种事情指手画脚,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有她的意见。赵先生每每反驳,她就崩溃大哭“儿子大了,当妈的再也管不住了”……曾经温柔知性的语文教师,现在像颗行走的“炸弹”。
  □和柯旭
  网友讨论
  那些“不讲理” 其实是求救信号
  @络绎不绝:发现父母越孤独越爱挑刺。我在北京打工,每次视频他们必吐槽我的发型、工作、对象。后来把老家闲置房改成社区棋牌室,他们忙着组局,现在连我染绿头发都夸“挺潮”。
  @Lina:由于一些老人缺乏社交支持系统,他们会把情感需求投射到子女身上,那些“不讲理”其实是孤独的“SOS信号”。
  @TIAN:我时常和朋友吐槽,身边就碰到过这类情况的老一辈。他们在外谈话思路清晰、很讲道理,一旦和小辈沟通起来,就句句带刺、蛮不讲理。
  @阿玲:以前觉得妈妈年纪大了,好像变“作”了,甚至有些疑神疑鬼,慢慢我发现是因为她是想在我身上找存在感,后来我尝试陪她参加社区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帮助她寻找新的关注点。
  专家观点
  子女追求独立 父母害怕被抛弃
  专家朱学军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反映了现代家庭关系中的代际沟通困境。由于沟通方式的不当,父母对子女过度干涉,加剧了矛盾,这种现象可能与父母的心理、情感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为什么父母变得难以沟通?背后的原因远比“固执”复杂。其实,爸妈的这种越来越情绪化的表达,也并非他们本意、或是故意刁难。爸妈正在逐渐退出忙碌的职场生活,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关注生活中的琐事,很多爸妈在经历这一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很难适应,当工作和社会角色逐渐消失,子女就成了他们确认自我价值的唯一渠道。催婚、干涉生活、强迫消费……这些行为背后,是他们害怕被时代抛弃的焦虑,以及“不再被需要”的恐慌。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许多父母感到被时代抛弃,尤其是在子女追求独立、现代生活方式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强化家庭控制来保持对生活的掌控感。这种行为可能是对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抗,但也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需要以更包容和耐心的态度来面对父母的变化。作为子女,应该尝试理解父母的内心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难以沟通”或“情绪化”。同时,也需要警惕父母的行为是否隐藏着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