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守着小小摊位,用朴实手艺和真诚笑容,将平凡食材化作甜蜜记忆

冰城烟火里的温暖注脚和幸福密码

字数:2,478 2025年11月10日 特别报道

  □本报记者 阴祖峰 文/摄
  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有这样一群普通人:他们守着小小的摊位,用最朴实的手艺和最真诚的笑容,书写着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近日,记者走近3名流动经营业者,探寻他们如何在爽朗乐观的笑语、认真专注的奋斗和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将每一个寻常简单的日子酿成幸福动人的滋味。

北十八道街的“煎饼哥”
  “老妹儿,来尝尝煎饼”
  道外北十八道街早市的晨光里,“煎饼哥”贾宗宝的吆喝声比闹钟还准时。62岁的他精神矍铄,一边整理着摊位上的煎饼,一边用他特有的方式迎接每一位路过的街坊。
  “老妹儿,来尝尝高粱煎饼!”见有人驻足,贾宗宝麻利地撕下一块煎饼塞过去:“不要钱,先尝尝!”被称作“老妹儿”的,是位头发花白的大娘,被他逗得直乐:“都老顾客了,还试吃啥?”“哎呦,我这不是想多看你笑会儿嘛!”
  老贾把每个顾客都当朋友。他管70岁的大爷叫“哥哥”,称满头白发的大娘为“美女”,这些“善意的谎言”总能换来阵阵笑声。有位老主顾打趣道:“老贾,你这嘴比煎饼还甜!”他立刻接话:“甜过初恋!要不您怎么天天来呢?”
  “人生啊,说白了就是要活通透。”在忙碌的间隙,贾宗宝道出他的生活哲学,“我每天在这跟哥哥姐姐们说说话,学习他们的精神状态。你让别人开心了,你自己就开心了。”
  “感谢我哥支持!”他对着一位须发皆白的大爷高声招呼,手上的活计却丝毫不乱。说话间,他总会往称好的煎饼里多添一些。“多点少点能差到哪去?大家开心最重要。”扩音器适时响起“收款已到账,煎饼哥祝您吃得健康快乐”的语音。
  其实,老贾完全可以在家享清福。两个女儿都已成家,两家店面也经营得红红火火,但他依然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早市。“这儿热闹,能跟老哥哥老姐姐们说说话。”在他眼里,每张煎饼都是传递快乐的媒介。
  老贾特别赶时髦,在很多社交平台都有账号,名字叫做“东北时尚潮流美食。”在他心中,最好的时尚潮流,就是美味的煎饼和顾客们发自内心的笑容。

  学府四道街的“烤冷面哥”
  “快是不让顾客等、细是对得起信任”
  学府四道街夜市对面,一个小小的烤冷面摊前排着长队,摊主唐士杰一套行云流水的烤冷面动作格外引人注目。他说:“做事就得认真,糊弄别人就是糊弄自己。”
  排队的顾客不为别的,就为唐士杰那一手“绝活”。只见他右手执铲,左手磕蛋,蛋液坠落的刹那,铲子快速划出圆弧,金黄的蛋花均匀绽放在冷面上。“还是老规矩,加糖加醋呗?”老唐一边调整火候,一边喷洒佐料,“滋啦”一声,香味随之弥漫开来。这一连串动作不过几秒光景,却凝聚了16年的功力。
  “唐叔,今天怎么晚了两分钟?”有顾客打趣。“哎呦,今天土豆丝切得细了点,不能糊弄你们啊!”虽然室外温度不高,但唐士杰总是一件单衫加围裙站在摊前:“穿厚了动作慢——快,是为了不让顾客等;细,是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唐士杰的视力不好,可手上的准头丝毫不差。酱料要熬制3小时,土豆丝必须现切,鸡蛋每天带100多个。他说:“食材新鲜,心里才踏实。”
  在这个追求创新的时代,唐士杰却保持着难得的“守旧”。“网上那些特殊的食材我不加,做好自己就行了。”他一边翻动着铁板上的烤冷面,一边坦诚地说:“有时候真不想干了,但一想到老顾客会发微信问‘唐叔今天怎么没来’,我就坐不住了。”还有顾客从老家给他带特产,这份超越买卖关系的情谊,或许才是他坚持下去的真正动力。
  唐士杰守着的不仅是一个小吃摊,更是一份对生活的承诺。在他看来,认真做好每一份烤冷面、煎饼果子,就是对得起每一个选择他的顾客,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地灵街的“尹大姐”
  “年年说不想干,年年继续干”
  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附近的街巷里,“尹大姐”手中的糖葫芦,串串都裹着亮晶晶的诚意。乘着夜色,“尹大姐”推着辆老旧的三轮车准时出摊,车身上“南八道街老尹太太糖葫芦”的字样,是道外人记忆里的甜。
  这辆三轮车已“服役”将近30年,车座虽“下岗”,却载着两代人的坚守。从1995年推着小车叫卖开始,“老尹太太”糖葫芦就凭着清水熬糖、火候得当、蘸串利索的朴实手艺,成了道外人记忆里不可或缺的滋味。
  作为“老尹太太”的大儿媳,她却从未想过要继承这门手艺,“我和丈夫都不想干,太辛苦了”。但看着婆婆经营了十多年的招牌,听着老顾客们的一声声呼唤,她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从开始“享福”的婆婆手中接过了这份“甜蜜的负担”,一守便是十多年。
  “尹大姐”的糖葫芦,藏着最古早的味道和最执拗的坚守。当“迷你小串”“奶皮子糖葫芦”在全网风靡时,不断有顾客劝她跟风,她却始终摇头:“我不会做那些新奇花样,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够了。”她的糖葫芦,从来都是人工抠籽——机器抠得太干净,会带走果肉影响口感。几十斤山楂剥下来,手常常生疼。熬糖全凭经验,熬出的糖壳脆而不粘,咬下去 “咔嚓”一声,甜香便在舌尖化开。
  “年年都说不想干,年年还是继续干。”“尹大姐”总说“干一行恨一行”,可手里的活从没停过。支撑她走下去的,是顾客眼里的光。常有熟客瞅着面孔眼熟,笑着说“又来买你家糖葫芦了”,上千名老顾客成了她舍不得放弃的牵挂。更有游客按图索骥,冒着寒风找来,买到后满心欢喜,甚至离哈后发微信想让她邮寄。这些认可,让她忘了熬夜的疲惫、寒冬的凛冽,也让她在“熬心血”的日子里,尝到了最甜的幸福感。
  如今,“尹大姐”的孩子上了小学,她盘算着以后减少出摊时间,更多在地灵街118号店面,多陪陪孩子。但谁都知道,只要还有人惦记这一口老味道,她就会一直守下去,不是为挣多少钱,而是舍不得那些像老朋友一样的老顾客,放不下这份将平凡食材化作甜蜜记忆的手艺。
  记者手记
  幸福生活 唯真不破
  无论是笑声爽朗的“煎饼哥”、动作利落的“烤冷面哥”,还是坚守传统的“尹大姐”,每当问起他们受顾客青睐的秘诀,总会得到同样朴实的回答:“没啥特殊的,就是正常做、老味道。”
  这看似寻常的“正常做”“老味道”里,却藏着哈尔滨最质朴的生活意蕴和最真挚的待客之道。当市民、游客循味而来,在贾宗宝多给的煎饼里、在唐士杰火候适中的烤冷面里、在“尹大姐”手工去籽的每一个山楂里,尝到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还有他们对食材的较真和对手艺的坚守,以及一座城市骨子里的踏实和真诚。这就是哈尔滨——用最朴素的真心,换最珍贵的相遇。

扫码   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