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器灭不了火苗、消防水带一进水就破裂……

关键材料“以次充好”让“救命器材”成“摆设”

字数:1,200 2025年11月12日 时事


  随着人们消防意识的提升,一些包含小型灭火器、防毒面具等消防器材的家用消防应急套装近年来销售火热,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同类产品价格为何如此悬殊?业内人士表示,消防器材质量参差不齐是主因。
  记者梳理发现,在近年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抽查检验中,不合格消防产品时有“上榜”。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防火门、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等3种消防产品的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率分别为9.4%、9.1%和4.2%。
  以应急套装中常见的灭火器为例,广州质量检验研究院新材料及无源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定,ABC干粉灭火剂主要组分为磷酸二氢铵,含量为75%;但抽检中发现,一些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中被掺入滑石粉等廉价填充物,替代了磷酸二氢铵等有效成分。
  记者在一份不合格产品的检测报告上看到,该产品第一主要组分磷酸二氢铵含量仅为43.8%。“在关键材料上‘以次充好’‘偷梁换柱’,从表面上看区别不大,但严重影响消防产品的灭火效能和安全性。”这位负责人说。
  再如应急套装中经常配置的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若关键过滤材料不达标,就不能有效过滤有毒烟雾和颗粒。检测标准要求,一定时间段内,呼吸器一氧化碳透过浓度的时间加权平均值不应大于200mL/m 。但从抽检结果看,有的不合格产品该数值已经超过1000mL/m ,原因就在于关键材料一氧化碳触媒被“动了手脚”。
  广东乐昌市某消防器材公司负责人颜经理告诉记者,合格的触媒是化学催化剂,如果生产商使用干燥剂等非触媒材料替代,成本会低20%以上。“普通人很难仅凭肉眼和经验判断消防产品的质量,部分不法厂商就动了歪心思。”
  2022年8月,浙江宁波发生一起火灾,造成7人遇难。火灾事故调查结果显示,事发地的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和灭火器均为不合格产品,其中灭火器的灭火剂有效含量只有20%,距离国标要求的75%相去甚远。
  加强部门协作
  形成全流程闭环监管
  消防产品质量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访专家表示,应从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市场引导四方面,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全流程全链条闭环监管。
  一些拥有3C认证的消防产品,申请认证时的测试样品与实际量产版本差异较大,产品质量名不副实。对此,北京市东元(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邓永表示,一旦发现认证检验机构在消防产品认证、检验工作中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从严从重惩处。
  针对消防产品生产、流通环节中的乱象,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建议,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采取突击暗访、随机抽检等多种方式开展监督检查。
  在使用端,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建议,压实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从严查处采购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的行为;加强消防安全意识教育,鼓励群众提供消防产品违法犯罪线索。 据新华社电
  灭火器灭不了火苗、消防呼吸器过滤不了烟气毒性、消防水带一进水就破裂……不合格的消防器材不仅可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本身也可能成为危险源。为何“救命器材”成了“摆设”?记者展开调查。
  不合格的灭火器被集中销毁。
  3
  3